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钢铁行业摆脱了“傻大黑粗”形象变“白富美”

2018-09-04 11:40:00

 

来源:上海青年报

从2016年开始,中央主导和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改革效果已经开始在钢铁行业逐步显现,行业经营状况大为改善。近来,钢铁行业摆脱了一贯“傻大黑粗”的形象,摇身一变“白富美”,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资金纷纷进入,在7月份低迷的证券市场,形成一抹亮色。

钢铁是民族工业忠实的雕刻,有一种力量的升腾,有一种精神的呐喊,“炼成了多少钢铁,就留下了多少温泉;炼成了多少钢铁,就给了中国多少温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其中钢铁工业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经四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下游用户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推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8亿吨大关之后,至今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占据了世界粗钢年产量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1世纪的前15年,中国生产了约70亿吨钢。没有这70亿吨钢,就不能建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中国钢铁工业对国防工业、石油工业、造船工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钢铁工业功不可没。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工艺技术装备已经跻身世界水平,花园式绿色环保钢厂彻底颠覆了钢铁“傻、大、黑、粗”的形象,实现了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发展;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特别是航母甲板用钢和球扁钢、时速350千米百米高速钢轨和高速车轮、第三代汽车钢等一批高端钢铁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占据了高端用钢的制高点。

自宝钢开始建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装备不断创新,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后来像包钢改造、攀钢改造、曹妃甸的建设等,钢铁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水平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宝钢建设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里程碑。中国钢铁装备的进步和结构调整带动了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进步,目前中国大部分钢铁产品都实现了国产化,技术上也逐渐达到国际水平。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在新建成企业中得到应用。

中国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在过去四十年时间里,中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2015年以后,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日益趋于明显。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含义,是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重大调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但是,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普遍性、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并非钢铁行业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困难和挑战,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中国钢铁工业责无旁贷。

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钢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常青产业,任何时候都离不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钢铁工业外延型发展的难以为继,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等一系列重大挑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钢铁工业也进入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和高压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态。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就提出钢铁行业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明确要求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该办法有效期于2017年底截止。

中国钢铁工业保持和扩大良好发展态势,坚持去产能做到四个“防止”:一要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二要防止“僵尸企业”僵而不死;三要防止新建项目扩大产能;四要防止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不达标的企业违规生产。中国钢铁工业在去产能工作中坚持依法依规,实现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一是实现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实现违规产能界定标准由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主要依靠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转变。

中国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化、法律化手段,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2017年底,中国钢铁完成去产能超过1.15亿吨,已经超过钢铁五年去产能目标中1亿吨的底线。

2018年1月1日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修订实施《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18年,中国将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质量

中国率先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是自觉、主动、坚定、持续的行动,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正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国的国土面积计算,用钢量应在100亿吨左右。

中国钢铁工业始终在不断调整和进步,站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钢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品种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第三代高强汽车板、高性能海洋平台用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钢实现产业化;质量达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产品有497项,占全部品种的40%。

2017年,中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显著,产能过剩局面得到根本改变,钢铁行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中国去产能目标任务的确定是通过地方政府深入调研,“由下而上”反馈,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由上至下”决策,中央和地方“三上三下”反复论证的结果,去产能目标任务早已分解到各地,并且落实到了具体企业、具体装备。

当前,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因此,有实力走向国际、融入全球,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努力进行结构调整。同时,要注重创新驱动,要在每一个细节中做文章,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今后,中国钢铁工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还要不断进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满足新的需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指出,未来,在钢铁工业的调整中,规划和产业政策仍然要发挥好作用,但工作的着力点会转移到兼并重组、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淘汰落后产能、走精品钢材之路上来,而不是过去习惯了的发展产能产量。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基于全球目前钢铁格局和中国钢铁的产业优势,中国钢铁工业将依靠以减量化、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国际化、差异化、服务化、智能化、多元化相协同的“九化”发展,推动行业的改革、创新和转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