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公司梦醒时分:超800家摘牌过半无融资 省成本成离场原因
2017年,新三板真正的从狂热状态冷静下来,走到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口。
一方面,资本早已回归理性,资金和流动性都向优质企业倾斜。另一方面,存量消耗和挂牌门槛隐性提高,新增挂牌企业数量减少,严监管形势下,不断有企业主动或被动退出新三板,摘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挖贝网发现,在摘牌潮下,挂牌企业主动离开原因不再是简单的以“战略发展需要”带过,部分企业在摘牌时表示,摘牌是为了节省公司成本。
首现负增长 一年709家摘牌
2013年底,国务院发文决定新三板向全国扩容,打开新三板快速扩张的“阀门”。到2014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从年初的356家扩充到1572家。2015年,新三板引爆市场热情,到年底挂牌企业总数突破至5129家。2016年,挂牌热潮延续,挂牌企业突破万家,达10163家。
2017年新三板市场遇冷,加之存量消耗、挂牌门槛隐性提高等各方面原因,自2017年3月份突破11000家后再无大的增长,并在7月份和10月份首现负增长,新增家数-30家、-15家,到年底挂牌企业数量11630家,全年仅增加1176家。
2014年-2017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与挂牌减缓相反的是,新三板企业摘牌潮愈演愈烈,从2008年至今,摘牌企业数量超过800家。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13年间,新三板正式向全国扩容之前,摘牌总数仅7家,2014年增加至16家,2015年为12家。2016年,随着挂牌企业数量暴增基数增大及市场从狂热状态回归冷静,当年摘牌数量增至56家。
2017年,新三板严监管和市场遇冷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企业摘牌大潮掀起,全年709家企业正式从新三板摘牌,其中主动申请摘牌的企业数量超过600家,另有部分未发布半年报、年报的企业及整改不合规的私募机构被强制摘牌。
2008年-2017年新三板摘牌企业数量变迁
事实上,2017年要摘牌的企业远不止709家,部分企业在2017年即已提交摘牌申请,出于流程需要,这部分企业到2018年才能正式摘牌。1月2日-5日,4个工作日内,25家企业正式从新三板摘牌。另据挖贝网不完全统计,4个工作日37家挂牌公司发布相关公告表示要从新三板离开。
目前来看,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总体呈现负增长状态,截止2018年1月6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11623家,较2017年底减少7家。目前待挂牌总家数163家,申报中总家数252家。
梦醒时分
2017年,不管是优质企业还是非优质企业,可以说都迎来了残酷的“梦醒时分”。大批在新三板火爆期挂牌的企业离开。
无融资、无成交可以说是大部分摘牌企业的共性。
首先,在融资方面,资本早已回归理性,新三板“光环效应”有限。2015年“在新三板喊一声要融资,投资者蜂拥而至”的时代早已过去,后期即便有新三板为公司的规范性做背书,质地一般的企业要融资仍然困难。多名投资机构人士在公开场合一再重申,企业要融资首先要做好自身,且多找机会接触投资机构,并建议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做好风控。“在其它地方怎么投,在新三板就怎么投。”
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自然选择离开。据挖贝网了解,目前摘牌的企业中,约430家企业挂牌期间没融过资。
其次,成交方面。2017年新三板市场整体遇冷,股价、市值跌跌不休,大量企业股价、市值“腰斩”。做市指数跌破1000点后再无回升,目前停留在986.28点。从摘牌企业成交情况来看,不管是2015年火爆期的新三板还是2017年冷清的新三板,大多数摘牌企业在当年都无成交。
而从这些摘牌企业的挂牌时间来看,企业在新三板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醒悟”得越来越早,数十家企业摘牌时登陆新三板不足一年。据挖贝网粗略统计,摘牌企业中2014年挂牌的有79家,另有308家在2015年挂牌,380家在2016年挂牌,有30家在2017年挂牌。
部分企业为省成本离开
从摘牌企业业绩来看,新三板优质公司正在流失。
挖贝网此前曾对2017年1月1日-12月27日摘牌的688家新三板企业业绩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688家2016年营收规模均值为3.06亿元,净利润均值为2836.03万元,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率为36.02%。而116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规模为1.59亿元,净利润平均974万元,平均增速22.89%。
从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来看,当期公布财报的摘牌企业中大部分都处于盈利状态,数十家亏损。
对于摘牌具体原因,大部分企业讳莫如深,仅表示是为了公司战略发展需要。
从部分“有迹可循”的摘牌企业去向可以看到,上市、并购是部分企业离开新三板的主因。2017年,A股市场IPO开闸放水,新三板企业转板热潮高涨,约有580家新三板企业启动IPO,部分企业为了上市摘牌。另一方面,随着挂牌企业估值的回落,上市公司加快在新三板投资布局,并购频频。挖贝新三板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今,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80起(含未成功),部分企业为了方便并购主动摘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摘牌常态化和制度的完善,一些企业在摘牌时主动表示是为了节省成本而离开。
如,都美股份(836988),其在申请摘牌时表示,自挂牌以来,未发生过股票转让、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等行为,为节约公司成本、配合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决定主动申请摘牌。据挖贝网了解,其挂牌时间为2016年5月17日,2016年营业收入为2.16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29.47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摘牌潮涌下,安尔发(430569)、捷世智通(430330)、同方软银(831829)、美家帮(836509)、日懋园林(830980)等超过10家新三板企业在提出拟摘牌后又因为各种原因反悔。如日懋园林,其在2017年9月29日表示为了配合公司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申请摘牌,并在11月初获全国股转公司受理,但在11月底其宣布撤回摘牌申请,12月又称上市计划调整终止上市审查,2018年1月8日日懋园林在新三板恢复转让。对此,市场上有声音认为,此举可能是由于IPO审核趋严,为了“避风头”。
不过,不管是摘牌还是留下,见仁见智,最终都需要企业掌舵者自己把控。而从新三板近几年发展不难看出,在资本回归理性后,企业对于挂牌新三板显然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