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顶格PE“融资梦”遭遇破板潮估值洼地渐成“黄金坑”

2017-08-14 14:38:00

 

来源: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追踪了解,类似的高位定价在目前的新股发行中并非个案,企业在提振融资效能、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也无形注水公司价值,难免会在估值校验过程中遭遇资金抛弃。

8月11日,上市仅三天的勘设股份(603458.SH)再次上演“闪电”开板戏码,这只首发市盈率22.98倍的基建股出色完成了募资重任,却在新股造富的舞台贻笑大方。

而对比该公司同业平均估值,也才不过19倍。

而这并非个案。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不少企业选择按照23倍市盈率“压线”发行,导致不少新股上市之后,迅速“破板”。

扎堆“23倍”市盈率首发

“23倍”市盈率是投行人士操作IPO案例中,惯例认为的市盈率上限。

巧合的是,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打开今年以来新股发行的首发市盈率统计,逼近23倍的22.98倍、22.99倍比比皆是。记者向有关公司了解原因后发现,大家上市的初衷,都希望借此能把公司“卖”个好价钱。

Choice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8月11日,今年以来新上市的297只新股中,首发市盈率在20倍以上的有274只,占上市总新股数量的92%之多;首发市盈率在22倍至23倍之间的有253只,约占上市总新股数量的85.19%。可见,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顶格23倍的首发市盈率在上市。

8月11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前的每股收益和计划发行股数都是确定的,为提高融资规模,公司会尽可能提高首发市盈率,以期开出一个最高的首发价格。

同日,一位承接某Pro-IPO项目的深圳私募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就表示,大部分公司现在的融资压力不小,以她所在项目的上市公司为例,同行中的评级并不理想,“直接找银行融资成本太高,要么贷不出想要的钱数,要么银行规定的账期较短,只能上市融资”。

想筹钱的为IPO绞尽脑汁,已上市似乎也在发愁。

8月11日,某上市公司财务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目前首发上市市盈率不超过23倍的规定下,首发募集资金并不多,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只能看上市后有没有定增和并购机会,到时候再融资。”她说。

可见,羽翼丰满的企业“融资梦”看似丰满实际却也“囊中羞涩”,有的甚至不惜杠杆风险,在公司上市后就开启股权质押之路。

Choice数据显示,年初至今的297家新股中,已经有90家企业质押过股份, 1月4日上市的美联新材(300586.SZ)最多,已有4570万股被质押,占总股本的47.6%,而累计质押数量占总股本比例已超过10%的公司目前已经有26家,约占9%。

8月11日,华南某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股权质押虽然对企业融资可解燃眉之急,但就目前新股开板后的“普跌”走势,平仓风险较高,“融资梦”可能在次新之路上“夭折”。

“闪电”破板频发

不少新股由于选择按照23倍市盈率“压线”发行,因此后续上涨驱动力不足,成为目前新股行情的一个典型特点。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追踪了解,尽管许多公司顶格23倍市盈率首发新股,对融资效果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不过,这也使得部分公司上市后的估值出现偏高的问题。

仅从数据来看,高位定价带来的估值检验已经令不少个股遭遇“闪电”破板的尴尬。

以勘设股份(603458.SH)为例,首发市盈率22.98倍,首发价格29.36元/股。8月11日,上市仅三天的勘设股份就上演“闪电”破板,破板前的股价最高冲到51.16元/股,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于50.60元/股,市盈率为36.35倍。

勘设股份是一家从事基建的公司,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基础建设)的动态市盈率,近一个月始终保持在17倍至19倍之间,不仅低于目前勘设股份的动态市盈率,也低于首发市盈率。

不仅仅是勘设股份一家,在此之前,岱美股份(603730.SH)、电连技术(300679.SZ)就曾上演过“闪电”破板的戏码,这些个股虽然完成了融资任务,却在二级市场上变成估值检验的“争议者”。

8月11日,深圳某股票型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在目前IPO提速之下,对新股的筛选逻辑也有变化,特别是在存量博弈的市场中,要对标的的升值确定性负责。“那些发行价格高、质量一般的股票很容易受到资金抛弃。”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8月11日,2017年新上市的新股中,“一字板”涨停天数平均为9天,相比于新股掘金期的2015年平均12个板数,如今的新股破板天数已回归个位数。

这一下滑趋势在5月到7月间最为明显,其间沪深两市合计发行新股104只,连续“一字涨停板”在10个以上的新股有16只,其中在5月份有9只新股出现连续10个“一字涨停板”以上;6月份则有6只新股连续10个涨停以上;7月份有5只新股连续10个涨停以上。

洼地渐成“黄金坑”

事实上,今年不少新股上市后的命运确实不太顺,不仅破板速度加快,还有逾八成的新股开板就“遭遇下跌”。

Choice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11日,2017年上市的297只新股中,有247只的最新收盘价已经跌破开板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占比达到83.16%,相当于每十只新股中就有8只难逃开板后被套的命运。

其中,跌势最惨的是年初上市的富瀚微(300613.SZ),首发破板前最高价为276.56元/股,到8月7日已经跌到了135.25元/股;此外,跌幅超过50%的个股有19只,相当于近7%的新股开板后股价遭遇“腰斩”。

就连“基因界的腾讯”——华大基因(300678.SZ)在8月9日打开后,也已经挂出两天的“绿盘”,8月11日,公司股价尾盘跌停,报收95.77元/股,全天换手率39.67%,主力资金净流出1.23亿元。

8月9日,有私募经理向记者表示,他对华大基因仅定位“新股”,参与打新获利走人即可,但作为价值投资的标的,优势并不明显。“虽然依附于稀缺行业,但技术难言先进,对资金的新引力不大。”

董登新表示,股价的原始动力不在炒作,而是业绩。对于超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失去高增长和高盈利的支持,就会在修复过程中造成严重的超卖现象。“这对逢高买入的投资者是一种伤害,同时给予了同业竞争对手逢低买入的机会,从股权结构上来讲,这对上市公司创始者也是一种危机的体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