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GDP突破70万亿元大关 全球第二
红利是一种阶段性优势,它只属于某个阶段而不属于某个企业。
因此企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寻找下一阶段的红利。
经过二三十年的攻城略地,中国企业的“家底”已经相当厚了。
2016年,中国GDP突破70万亿元大关,全球第二。2000年出生的中国移动已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商;华为营收接近6000亿元,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电信设备商;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蚂蚁金服集团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就业机会。
规模极速膨胀的同时,很多企业都成了“小胖子”,增长速度放缓、规模效益递减、成本却持续上升。高增长的盛宴迟早会结束,未来我们将面临的是高成本下低增长,甚至不增长的局面。
那些让我们快速增长的因素正在消逝。
“抱大牛”将跌入增长陷阱
以前有个老太太,养了头小牛犊。牛犊小的时候,她总是抱出抱进。大了点,她还是抱出抱进。小牛犊在成长,老太太的臂力也在增长。直到有一天,小牛犊长成了几千千克的大牛,老太太还是抱出抱进,把大家吓了一大跳。这一看就知道是个笑话。为什么?因为老太太的能力没法那样成长。
不过我们看本土企业的成长经历,跟老太太抱大牛何其相似。企业初创期,企业家一个人,加上几个人几条枪,事必躬亲,闯天下,抱着企业走。企业大了点,人雇得多了,设备也多了,但管理方式没有变,企业家还是抱着企业走。企业成了巨无霸,成千上万的人,数百亿元的业务,其实经营方式还是没有变:企业家继续抱着走。
但这种经营方式成本越来越高,你也没法永远“抱大牛”,因为你得雇很多的人、增加很多的设施、投资很多的固定资产才能做到。这就是许多企业边际效益递减,得到规模、牺牲盈利的重要原因。
当然有人会问:之前三十几年,中国企业不都是野蛮生长粗放经营起来的吗?没错,那是经济腾飞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红利期,增长快、机会多,找对风口,猪也可以飞起来。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红利消退,企业的增长也会随之放缓,“抱大牛”的增长方式最终一定会掉入高成本、低增长的陷阱。
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的增长红利,来自于人工和汇率差价,如果从消费的资源等绝对因素来看,中国消耗不比别的国家少。中国企业的成长,实际是基于高成本的高增长,低成本是假象。
人工红利、汇率红利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如果一家企业的客服流程复杂、低效,很多企业的解决方案无非就是多雇几个客服,一个人每个月工资也就3000多元。但这治标不治本,虽然相对成本较低,绝对成本却更高了。
欧美企业呢,它们雇不起这么多客服,那就只好从系统、流程的角度探究问题在哪里,通过自动化或者流程改进来解决问题,反而真正把成本做下去了。
红利消逝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功是基于某种红利的存在,或者不能意识到红利的消逝,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来应对红利的消逝,企业也就失去了在红利期改进增长方式的机会。
不均衡正趋于均衡
拐点来临时,往往预示着企业或者产业进入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市场、政策、人口基数、突发性热点事件……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一段或短或长的红利期,但如果要选择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红利,毫无疑问是改革红利。
当存在市场不均衡时,新的生产力要素组合方式“获利”的机会就会出现。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对内部的系统、流程依赖较低,对外部的环境变化响应度较高,即使内部生产力要素组合不够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抓住外部机会,获得非线性的增长。
前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就像是在一部上升中的电梯里,中国这部电梯在上升的过程中,也把一些企业和企业家送到了高处。但市场的不均衡状态正在过去,电梯上升速度在减慢,电梯里的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电梯,或者用自己的双腿继续往上爬。
对企业家而言,这两个阶段能力的要求截然不同:上一个阶段需要企业家精神,众多的企业家善于抓住机会,敢于冒险并投入资源,才造就了这千年一遇的经济高速发展;下一阶段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合适的系统、流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企业更加平稳、高效地运作。
上一个阶段,企业面对的主要是从0到1的问题,比如开发第一个产品,找第一个客户,搭建第一条供应链等。在这一阶段里,为了生存,企业往往是见什么做什么,因而业务的多样性相对较高,所以在小公司里,智慧和经验很难有效地固化在系统和流程里,依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成本更低的做法。
这一阶段,大量的外部机遇掩盖了生产力要素组合不合理的内部问题。
进入新的阶段后,企业从区域到全国再到全球经营,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都开店,如何确保每个店都做得一样好?确保每个人炸出的薯条都一样香酥可口?从1到N就成了公司的大问题。
细看我们企业的问题,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很多都是把上一阶段的方法用在了下一阶段上。比如,企业为了开拓市场,进入太多的领域,就导入过多的产品线、产品型号,以满足更多种类的客户需求,这是典型的创业做法。其结果是以牺牲规模效益为代价,导致批量越来越小,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
对众多经历了高速发展而成为大公司的企业来说,它们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从0到1,即如何把事情做好。而对从1到N的过程,即如何把简单事情多次复制,往往认知不清,希望用解决从0到1的办法来对付从1到N的问题,结果只能越来越糟糕。根本应对措施应该是系统、流程和绩效管理。
红利是一种阶段性的优势,但落差终会被填平,不均衡总会面临拐点。当企业已经完成了对应阶段的跨越,就必须忘记上一阶段的红利,思考如何撬动下一阶段的资源回报了。
忘掉不均衡背后的红利吧,让你成功的也可能让你失败,或者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让人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