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中国土壤环境已出现“生死疲劳”
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围绕着土地话题,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成果也聚焦土壤环境的“生死疲劳”。
中国工程院在2014年设立了院部重点战略咨询项目“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战略咨询研究”,由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尹伟伦主持,共有40余位专家参与。
6日,魏复盛在北京举行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科技论坛上说,项目组在过去三年对10余个省市开展调研,凝练出中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对策与建议。
研究指出,中国保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食用农产质量不断提升,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历史较短,土壤污染没有发达国家那般积累严重,因此90%以上的农地适合耕种。
“但是局地局部污染严重,并且污染速度加快。”魏复盛说,土壤一旦受到破坏与污染,修复治理难度大、耗资巨、时间长。
尹伟伦当日在论坛上拿出数据。中国人均耕地不足1.3亩,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由于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约为1.8%,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中国每年约使用240万吨地膜,仅回收140万吨,残留地膜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研究还表明,中国有关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严重滞后,土壤保护与污染机理的科技支撑严重不足。
魏复盛说,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度、重度污染土壤及企业污染场地进行详细调查。项目组建议,落实《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制定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政策及措施,设立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科技专项,每五年编报全国土壤质量报告。
面对土壤已出现的“生死疲劳”,专家开出相应“药方”。尹伟伦举例说,把无污染的畜禽粪便变为资源、加以利用,研发“以植物吸附重金属”的生物修复技术,提高生物多样性来促进地力自我调解。他还面向中国的59亿亩草原,提出要“减少使用农药化肥,加大矿物开采节能减排,实现生物物种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