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热点 >

央行发布《2017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17-03-10 14:41:00

 

来源:

监管当局有意引导资金向实体流动取得一定成效。根据3月9日央行发布的《2017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超五成新增贷款流向企业中长期贷款,另据《2017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火力”加码,2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超万亿元,占比近九成。在分析人士看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企业贷款仍将继续占据新增信贷的主要份额。

超五成新增信贷流向企业

在1月社会融资规模刷新历史新高后,提前“张榜”的2月社会融资规模有了明显缩水。《2017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5万亿元,仅为1月3.74万亿元的1/3。不过,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增加1.03万亿元,占比近九成。

与社会融资规模下降不同的是,银行放贷热情依然较高。央行3月9日发布的《2017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4391亿元,虽然较1月的2.03万亿元几乎“腰斩”,但仍超过市场预期的9500亿元。至此,今年前两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到3.2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0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802亿元,一定程度上代表个人住房贷款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804亿元,不过占比与1月基本持平,维持在30%左右。此外,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73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18亿元,票据融资减少241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27亿元。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当月外币贷款增加199亿美元。据此数据计算,超五成新增贷款流向企业中长期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火力”加码。2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212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68亿元,同比多增937亿元。

相比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大涨大跌,代表广义流动性的M2继续企稳。同时,M1与M2“剪刀差”从1月的3.2%猛扩至2月的10.3%,终结此前连续7个月收窄的局面。11.1%的M2增速,也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预期目标。

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力度加码

银行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火力”加码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这和监管层反复强调资金不能“脱实向虚”,要更多地流到实体经济有关。近两年来,“脱实向虚”已成为我国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监管着重“纠偏”的对象。

在企业贷款占据新增信贷的主要比例,房贷占比为三成左右,环比出现下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流向房贷的规模大幅下降,这充分说明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影响已经在产生。

流向企业的贷款数据上升,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PPP引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需求量较大,而且很多项目都有地方政府财政不同形式的担保;二是制造业或传统产业补库存意愿强烈,补库存投资也在回升,这对资金的需求也会有明显增加。

不过,相比1月,2月金融数据整体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对此,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1月异常高的“非标”回归正常,还有房贷规模平稳回落因素。具体来看,M2同比稳中回落,M1因基数原因跳升,企业中长期贷款维持高位,非标融资大幅回落,债券发行仍然不佳,外币贷款持续回升,居民中长期贷款有所下滑。

另外,相比新增贷款,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缩水明显,仅为1月3.74万亿元的1/3。从结构看,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当月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从上月末的61.89%提高至89.57%。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新增贷款占融资规模比重提高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MPA考核加强对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管理,通过信托、委托等通道出表融资规模有较大回落;二是受债券市场波动以及收益率走高影响,债券融资继续呈现负增长态势。

企业将继续占据新增信贷主要份额

在多位专家看来,未来中长期贷款仍将占据新增信贷的主要份额。

黄志龙表示,现在仍是极个别城市楼市火爆,但整体市场仍然处于下行的趋势中,特别是前期被点名的热点城市,大多数城市交易额已经出现明显回落,因此,加上房贷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上升的趋势也比较明显,这会明显市场的预期,所以房贷数据不会再度回升。不过也会维持在3000亿元左右的规模。

温彬表示,去年经济下行,企业融资骤减,导致房贷占比接近五成。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房贷也会进一步回落。在他看来,房贷占整个新增信贷的三成左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这样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稳定,避免按揭过度收紧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刘东亮表示,年初融资需求势头不错,未来1-2个月仍有望保持高增,但这种势头难以持续,未来随着上游企业补库存周期的结束,央行仍将以中性偏紧立场来调节货币政策,不存在刺激融资进一步升温的可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