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两难 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

时间:2017-02-06 09:26:00 来源:

受到前一日央行上调MLF利率的影响,周三债券市场期货和现券双双下跌。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央行未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货币政策逐渐从隐性收紧到显性收紧,这将对债券市场造成长期的压力。

1月25日,国债期货大幅低开,10年期主力合约T1706跌0.82%,5年期主力合约TF1703跌0.28%。与此同时,现券收益率飙升,10年国开收益率突破4%,为2015年7月来首次;10年国债收益率报3.33%,续创逾一个月新高。

同日,Shibor再度全线上涨。隔夜Shibor涨0.1个基点报2.1650%,结束连续三日下跌;7天期涨2.2个基点报2.6840%;14天期涨2.87个基点报3.0672%;1个月期涨1.53个基点报3.8295%,连续三日上涨;3个月期涨1.5个基点报3.8551%,创2015年5月17日以来新高。

此外,交易所逆回购跨年品种利率尾盘飙升,上证所GC001利率报25%,深交所R-001利率报15.5%。

如果此前对货币政策“不会从紧”还存有一丝侥幸的话,现在已经通过变相的“加息”落了实锤。1月24日,央行提高1年期MLF利率10个基点至3.1%,6个月MLF利率上调10基点至2.95%。这是2014年以来央行首次上调政策利率水平。央行还在同日重启28天逆回购。

“这具有重大意义。”邓海清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从宽松周期到收紧周期、从隐性逐渐走向显性。

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

回顾2013年下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先是逐步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和波动性,然后逐渐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体现为货币市场利率提高的同时,“随行就市”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但2016年央行在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波动性的同时,并未直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邓海清表示,可能与2016年12月“债市黑暗时代有关”,即央行不敢在债市崩盘式下跌时雪上加霜,此次货币市场加息选在债市平稳之后,符合“稳字当头”的政策意图。

货币政策变化始于2016年8月末,央行开始提高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和波动性,但是在那时央行还没有明确提高任何一个政策利率,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体现为在货币市场隐性加息。”邓海清认为。

当时,在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面临两难。放,有出现流动性陷阱的风险;收,可能打击正在企稳的经济。

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和策略较过去已开始发生变化,业内人士将主要特点概括为“缩短放长”“量价分离”。

2016年8月23日,央行进行14天逆回购寻量,次日央行进行900亿元7天逆回购和500亿元14天逆回购,这是自上年春节以来的首次。回头来看,这是央行公开市场“缩短放长”的开始,货币政策自此转向“去杠杆”和“防范金融风险”。

“缩短放长”的操作被解读为是央行有意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尤其是隔夜利率,来提高加杠杆的资金成本,是倒逼金融市场 去杠杆的一种手段。

“隔夜利率上行是债市最大的风险。”邓海清认为,债市的走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未来资金面是否长期紧平衡,特别是隔夜资金的可得性、波动性、利率变化。

邓海清强调,从央行政策意图的连贯性来看,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顺理成章之事,市场应避免以下几种侥幸心态:一是避免认为MLF利率上调是孤立事件,央行不会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二是避免认为MLF利率上调只是对冲MLF放量,需要知道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由数量型转为价格型,价格信号的指示意义远超数量信号;三是避免认为MLF利率上调对债市影响不大,因为央行没有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种说法实属掩耳盗铃,无视央行从2016年8月以来的逐步收紧。

在他看来,央行上调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货币政策逐渐从隐性收紧到显性收紧,这将对债券市场造成长期的压力。

中信固收则认为,货币政策在新的环境和压力下,仍将以量价配合的策略,缩短久期控制“流动性闸门”并以1年期MLF利率水平引导中长期利率走势,考虑到此次上调MLF利率的结果,预计10年期国债底部约束提升为3.1%,中枢提升到3.4%~3.5%,并判断债市整体将呈现持续波动且振幅扩大的态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