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计算机行业市场报告: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

时间:2017-01-23 14:06:00 来源:

移动支付成为生活常态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中国国内,2012-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分别1835亿、4734.2亿、13437.7亿和30794.6亿,对应的2013-201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58%、183.8%和129.2%。

移动互联网市场内的细分领域目前共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流量费、移动娱乐、移动购物、移动营销和移动生活服务。2012-2015年,移动购物占比分别为37.4%、55.3%、64.10%和67.40%;移动生活服务占比分别为3.6%、6.4%、13.7%和18.6%。移动购物和移动生活服务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主要服务的领域。

伴随着移动购物的兴盛,第三方支付技术也应运而生。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手段共可分为三类: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和预付卡支付手段。在2011-2015年期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占比规模分别为3%、4%、16%、40%和42%。第三方移动支付技术在近五年内占据绝对性优势,并且所占比重逐年递增,未来有望持续拓展市场版图。

当前,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场景可区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上的种类繁多,其中名列前五的分别为:网上购买商品,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81.87%;电话费、手机费缴纳或充值,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77.8%;电影票预定,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58.36%;支付打车费,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58.22%;信用卡还款,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占据57.40%

。 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深化,各大巨头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逐渐将目光从线上转移至线下。现金生活中接受线下移动支付的门店日益增多,从全家、喜士多、屈臣氏等连锁便利店到地铁站再到麦当劳、必胜客以及各类快餐店。2011-2015年,移动支付领域的线下收单业务总额分别15万亿、21.7万亿、29.7万亿、38.6万亿和48.6万亿,对应的增长率分别为46%、43%、37%、31%和25%。未来五年,该项规模有望继续逐年递增。

第三方支付厂商、互联网巨头引领引领移动支付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其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联、运营商和银行、互联网厂商纷纷进入移动支付市场,通过价格杠杆,应用场景构建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第三方支付厂商是移动支付市场的中流砥柱。由于该市场的进入有较高的门槛,由此该市场目前存在厂商数量十分有限,真正有效运营的仅数十家。该市场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各家厂商产品线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竞争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用户规模以及费用等方面。

2016年第3季度,第三方支付公司市场份额:支付宝以50.42%的市场份额继续夺得移动支付头名;财付通(微信)三季度继续加码线下移动支付,加之红包和转账等社交场景交易量的持续高速增长,继续缩小同领头羊支付宝的差距,市场份额上升为38.12%,位列市场第二位。总体上看,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8.54%,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随着微信支付与更多的线上线下商户进行打通,同时借助于微信已经数亿的高活跃度用户规模与社交软件独有的用户粘性,一旦微信支付找到规模化应用的最佳策略,其很可能取代支付宝成为行业龙头。

受制于体制的局限性,中国银联和运营商在互联网在线市场和移动支付市场都发力较晚,创新力度不足。银联“云闪付”积极推进NFC 支付,运营商主要依托行业合作发展NFC 手机支付。但现今移动支付市场的主流依旧是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账户支付,NFC 支付并未形成规模。

各路银行正在纷纷加强移动支付通道的建设,推出扫码支付产品,以期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工银二维码支付;农业银行推出K 码支付;交通银行推出了“云闪付”、“立码付”;建设银行推出支付品牌“龙支付”等等。相比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银行的优势在于安全,银行系的二维码支付其后台账户仍基于实体银行账户,没有资金沉淀在虚拟账户带来的风险。

二维码:移动支付的关键技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二维码支付技术就已经形成,目前日韩二维码支付技术已经普及了95%以上。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兴起,支付成本成为关键。二维码支付凭借操作简单便捷、搭建成本低廉等特点,开始进入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视野。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地位,并明确其“作为银行卡支付有效补充”的支付定位。

随着银行和银联的介入,线下二维码支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此期间,尚未实现盈利或缺乏雄厚资本支持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率先出局,阿里腾讯双寡头的市场格局或将受到银行系强有力的挑战。

相关报告:2017-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