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社会转型下的医改:家庭医生或成金钥匙 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时间:2016-12-09 10:05:00 来源:

“虽然医改是个具体的领域,但在中国更是一个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转型的问题”,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称,医改要通过公共治理让医生流动起来或为医改注入新活力。

新医改进行到第七年,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市场经济带来财富的增加,但社会也存在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朱恒鹏认为,经济增长带来好处同时也有不利之处,社会分层带来潜在社会冲突,医改存在各利益方的博弈,这个过程要求公共治理必须要转型。

如何缓解大医院人流压力、让社区医院发挥基层作用,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认为医生应该流动起来,让公立医院医生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其中家庭医生或成为医改的金钥匙。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健康管理,如慢病治疗等,将成为医疗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王震指出,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机构应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主体。而阻碍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功能发挥的原因就在于,行政化资源配置体制下,医疗机构激励机制扭曲,资源不断向上集聚,三甲医院虹吸医生、患者、床位,社区机构自然竞争力有限。因此,他认为,放活医生这一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使其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

王震认为,现代社区的特征是网络化,流动性,行政化和机构化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难以满足需求。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模式,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调整供给结构。以医生为中心来重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符合这种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特点的卫生服务应该是个体化而非机构化,要建立新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实现社会化人才流动。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要有一个宽厚的社会层,这个社会层由社会组织构成,很多矛盾能在此化解。

今年6月份,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今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体人群。在此之前,已有多地试点,例如上海推出了“1+1+1”签约服务制,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

试点初行,上海市居民多有异议,认为这是限制本地人去三甲医院看病,把更多资源让给了外地人。

为了保证家庭医生服务质量,长宁区卫计委主任葛敏曾介绍,长宁区除了安排家庭医生出国培训外,还要求家庭医生五年内拿到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培养他们各种技能,要有专科医生不具备的沟通能力。比如说,健康管理师对病人进行管理时,除了对有些特别严重的高血压患者指导要不要去看全科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做什么运动、饮食、心情来保证疾病平稳。在治疗之外更多进行健康管理,是家庭医生的责任之一。

上海市决策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12月2日财新峰会健康点医疗专场的主旨演讲时,在自己的手机上打开社区综合改革“云管理”的APP实时可以看到上海市所有社区医院的综合医疗数据,手机显示活动当天上海市家庭医生1+1+1转诊服务关系的签约数突破了百万。

许速认为,大数据能把宏观问题量化,为微观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通过大数据建立了评价机制,标化工作总量,形成了财政补偿机制。同时,对于家庭医生薪酬,根据总体工作量结构、每个工作量单价,量化家庭医生年收入。量化中看到执行力的情况,有利于家庭医生签约制的推进。

“家庭医生或为医改金钥匙,让医生流动起来更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王震总结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