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中国人海外创业:机会与陷阱

时间:2016-11-29 16:57:00 来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谈起海外创业,孙卫军引用老话感慨道。他是天津聚龙集团公司副总裁,参与见证了该公司在印尼等地的“拓荒”。

聚龙1993年从天津一家街道粮油小店起步,成长为如今的全产业链跨国油脂集团,经历了国内、海外两轮艰苦创业。

最近,孙卫军在看下南洋的纪录片,动容于先辈们的艰难与不屈。他说,当年,中国人走出去是偷偷摸摸的,国家是禁止的;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是光明正大的,国家是鼓励的,“这一条区别就大了!”

上世纪末,“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则进一步明确了“走出去”的重点方向。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认识已然明确,相关的系统正在建立和完善。去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我们也愿意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公民到国外去创业。”

如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正扬帆出海,走向世界的大舞台。无论是撒哈拉沙漠里,还是格陵兰冰川边,无不有中国人追求梦想的足迹。

尽管如此,在异国他乡开门立户仍非易事。

有些“坑”是我们自己挖的

2006年10月,聚龙在印尼建第一个棕榈树种植园时,遇到的困难是方方面面的:气候不同,暴雨时至;语言不通,误会难免;连基础设施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孙卫军第一次去当地,要走出很远才能找到手机信号,常引得一众孩童围观。

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的经验无法“平移”到海外。“比如,外国的政府即使对项目很支持,但能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还得企业自己想办法,不像在国内,政府的力度很大。”孙卫军说。

第一个种植园起土初期,当地有些村民索要高额土地补偿费,并对施工进行阻拦,当地县长和警察局长出面调解也无济于事。

实际上,自然环境的迥异、社会文化的差别、法律政策的不同乃至人身安全的不保,是中国人海外创业普遍遇到的难题。由于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时间较晚,面临的风险更大。在一些国家,中国人被抢劫甚至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这需要中国政府和社会建立起为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中国人服务的支撑体系。

不过,也有些“坑”是我们自己挖的。

一位主管海外业务多年的国企前负责人说,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与欧美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资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管理和文化上处于劣势。这导致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要坎坷许多。

他曾拜访过非洲一国家的水利部部长,这位部长说,“我要让你们建一个水厂,之前你们的同胞以低价获得了项目,最后做不了,丢那儿了。现在,你们把它完成吧。”这种项目接起来多么尴尬。“我们太侧重于短期利益,缺少认真诚信的态度,缺少对品质的执着,这是部分中国企业的硬伤。”上述负责人说。

现在,很多专家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人海外创业,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比如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但这位负责人认为,根本是如何减少寄生行为和机会主义。中国企业不缺见缝插针式的聪明,缺的是“大象穿针式的笨拙”。

太过“聪明”反而会成为陷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曾在第260期新浪·长安讲坛上讲过,在国内不太完善的市场体系下,中国企业养成了很多坏毛病,企业自己甚至不知道,规范的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是其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一位在中西非闯荡的中国企业主说,吃苦耐劳、聪明灵活,是中国人的优势,无论在怎样贫瘠的土地上都能扎下根去。可是,有时候太过“聪明”,总想走捷径,喜欢用钱、找官办事,这种方式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固然好用,副作用也很大,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中国人出这边的海关经常被索要小费,原因就是之前有人拿钱通关,积下了恶习。”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