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遭遇重大挫败
老年金融不是孤立发展的,理应与其他热点融合在一起,打造平台经济模式下的老年金融产业链。
据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实际上,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趋势突出的国家,联合国预测,2035年以后中国将面临比美国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发展不断强调要扎根实体、弥补“短板”,而老年金融正是未来最大的“痛点”和“蓝海”。首先,老年金融需要有政策性与商业性的双重架构。迄今为止,多数老年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仍算是金融“弱势群体”,在各国都有来自于财政的直接保障,以及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除此之外,才是商业性金融的“全面渗透”。由此,才能够形成产品特点、风险特征、运作模式有所差异的综合机制。
其次,要注重多元化的老年金融功能“搭配”。应该说,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例如更注重理财而非融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等。实际上,现代金融的功能越来越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分业”格局,对于老年人,也需要除了资金配置之外的诸多金融功能整合,如支付、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因此,也需要针对老年人特点,打造更加稳健和便利的“老年金融超市”。
再者,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冲击下,现代金融业已经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老年金融中,也需要充分运用数字金融的智能便捷。也有专家认为,所谓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可能进一步带来金融服务的差距,老年人正是其中的“数字弱者”。对此,一方面更应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加大对老年人的新型金融知识教育与普及。另一方面,现实表明老年人也能很快适应新技术挑战,据调查发现,近两年使用新型理财产品和移动支付的老年人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这也表明了数字化带来的普惠金融便利可能要大于“鸿沟”。
还有,应运用动态思路推动老年金融创新。老年金融的需求格局可能是动态变化的,当前三四十岁的人群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主力,而且也是新金融的主要倡导者和体验者,那么到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则成为老年金融的核心群体,那时的老年金融特征肯定又有巨大变化。因此,着眼于“需求引导供给”的老年金融创新,需要有长期动态的创新思维。
最后,老年人更加注重外部关系与“软环境”,因此更需建设老年金融的生态体系。老年金融不是孤立发展的,理应与“家庭金融”、“社区金融”等其他热点融合在一起,打造平台经济模式下的老年金融产业链,使得金融与老年人的福利改善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
-
万达全面转型现代服务业 董建岳出任万达金融董事长
2016-10-13 -
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已出任万达金融副总裁
2016-10-13 -
国务院发文要求整顿排查 互金行业进行全面体检
2016-10-14 -
互联网金融整治将于2017年3月底结束 合法合规是主旋律
2016-10-14 -
浅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
2016-10-13 -
解读《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10-13 -
我国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016-10-18 -
房企跨界金融趋势难挡 摸底地产公司“持牌”冲动
2016-10-17 -
国办解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10-19 -
金融行业市场报告:第三方支付洗牌 行业面临转型压力
2016-10-24 -
银监会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
2016-10-20 -
运用大数据防控互联网金融犯罪
2016-10-21 -
“国标”专治老年游“痼疾”催生万亿级大市场
2016-10-21 -
监管细则出台 互金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时代
2016-10-21 -
团贷网获C轮兼战略升级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