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中国制造业加快服务化转型步伐

时间:2016-09-07 14:52:00 来源:

“不卖产品卖服务”、从装备制造商变身工程总包商、借PPP模式进军公共服务市场……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国内一批装备企业深耕服务领域的探索引人关注。借“软服务”做优做强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优势企业再造产品形态

技术人员查看手机上的“云平台”,就能监控安装在各家客户企业中上万台机器的运转状态,哪台设备出现故障,手机APP会自动报警,维修人员可远程诊断并进行修复……制博会上,沈阳鼓风机集团推出产品在线监控服务,让参会代表眼前一亮。

除了展出实体装备,“软服务”已悄然成为制博会上各家企业角力的重点。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制造道路养护高端设备的优势,近年来借PPP模式进军亿万元级的市政服务外包市场,引来不少企业寻求与其合作。北方重工集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抱团“走出去”,在海外总包工程提供“交钥匙”服务,让出口无门的中小企业心动不已……

提及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初衷,沈鼓集团总经理马诚介绍,近年来东北三省的重化工业普遍面临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的挑战。“以沈鼓为例,近年来我们新增的设备销售大幅减少,不得已之下,公司转向围绕已销售出去的存量装备做增值服务,不料却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少数企业的自发行为。不久前,工信部、发改委、中国工程院共同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转型行动指南》,倡导优势企业再造产品形态和生产流程,为客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化解决方案。本届制博会上,由工信部组织的“服务型制造万里行”活动走进东北,众多大型装备企业与服务型中小企业展开激情对接。服务型制造已成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躲不开的选择。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说,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它首先要求改变传统制造模式,在制造过程中加入更多服务元素,以降低成本,追求增值。

针对生产、加工能力强,设计、服务能力弱的不平衡,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在国内较早提出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14年推进工业企业分立出研发、设计、物流、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425户,以专业化服务助力专业化生产。新经济业态值得期许

“互联网+”也让中国制造举重若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深度介入制造行业,让智能化工厂、定制化生产、技术和服务众包等现代制造模式不断诞生,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构建了“弯道超车”的基础。

与改造传统制造模式相比,制造与服务紧密融合催生的各种新经济业态,更为消费者期待。制博会上,三一重工对出厂设备安装网络化智能终端,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些潜在客户表示很欢迎这种“令人省心”的设备。

依文集团在销售服饰之余,还为顾客建立一支包括管家、管家助理、量体师、设计师等穿衣管理团队,提供的延伸服务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时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市场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日渐饱和,近年来国内大众消费正逐渐向个性化产品和特色化服务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说,生产效率的爆炸式提高,让全球制造业提前进入相对过剩时代。“未来,工业制造很可能不再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服务业有望为新一轮增长打开天窗。”

苹果公司开发IOS系统,以手机为载体做增值服务;特斯拉汽车开发车联网系统,让车辆成为可以移动的办公室……

“从重庆到北京,全程2000公里,我们的车载智能系统通过自动识别、自我计算、自主指令,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完成了躲避障碍物、超车、导航等全部动作,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在制博会的一场分论坛上,来自长安汽车的代表向与会者分享公司不久前进行的无人驾驶车辆测试。

尽管目前难以明确无人驾驶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但可以预见,未来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类似无人驾驶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可能成为重要因素。附加在工业品上的智能化、人性化服务,其价值将大于制造品本身,这让人们看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无限前景。

世界最大机床企业不再卖机床了?在制博会的重型装备展区,沈阳机床集团的营销路径变革让参观者议论纷纷。依托独有的智能控制和云制造技术,沈阳机床把i5机床免费安装在不同制造企业的车间、厂房,接到需求方发出的指令后,云端将通知处于待机状态的机床组织生产。作为制造业母机的提供商,沈阳机床既可以按照i5机床的生产时间收费,也可以按它们创造的价值量分成。

“以租代卖”的商业模式,同样让沈阳机床的身份变得模糊——究竟是装备制造商,还是制造服务的提供者?

在制博会之外,越来越多制造新业态走进百姓生活。既能监控居所安全,又能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等居住舒适指标的智能家居产品,自动收集人体的运动、心跳、作息等数据,进而分析判断其健康状态的智能穿戴设备,都让人产生了是“制造”还是“服务”的疑惑。

更好满足大众需求,创造出更多产品与服务的新组合,是未来制造的独特魅力。“服务重新定义制造业”,为中国制造转型带来新的生机和动力。

应对“工业过剩”的倒逼,把握消费升级的“痛点”,中国制造正加快服务化转型步伐。李晓华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离不开包括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在内的综合创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