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爱过的人人正在“谢幕演出”?
人人本来可以坚守住熟人社交这片领域,可是现在却偏偏又要做陌生人社交,还特别无耻的默认就把用户的绝大部分隐私在手机App上开放给陌生人。人人这么搞,用户还有什么隐私可言,这是作死的节奏吗?
坊间一直流传人人在进行谢幕演出,那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先来看两组组数据。
1.根据谋机构最近公布的2016年2月份移动App排行榜TOP500中,人人网未能上榜,意思是人人网被排在了500开外。
2.在友盟提供的最近一次月度社交类应用排名中,安卓系统人人网客户端已经排在了10名开外。iOS人人连前50名都没有进入,远不如排在第4位的后起新秀探探。
下面笔者将结合对最近一版人人网App的体验,来展开。
繁琐的信息发布
通过手机人人发新鲜事的时候,如果是发照片,人人给用户提供各种修图的工具、外加贴标签,很雷同于现在的发微博。不过人人却要点击4次才能完成发布,操作比较繁琐,要是同步朋友圈等的话还要再增加一步,笔者想说这个步骤能不能少一些。
App中的“东北菜”-乱炖
新版的人人手机App给人整体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有点像东北菜乱炖,没有清爽的感觉。一些字还特别的小,一些内容不管用户是不是想看,是不是关心就这么直接果断的推荐给了用户,不让用户进行任何的刷选、过滤,用户根本没法回避。做为用户我们不看都不得行,这和用户自己点击搜索、跳转是两码事啊。所以,字搞的那么的小,老年人怎么看得清楚。放那么多花花绿绿的东西在里面,小孩子肯定是不适合的了。
不痛不痒,隔靴搔痒
人人发现、直播、推荐等众多的内容在丰富性、尺度方面也没法和微博相比,也没法和一些专门做视频直播的平台相比,不够博眼球。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也就不太能引起强烈的反响。要想轰动或者是调起众多用户的hi点就显得非常困难。或许是人人的用户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小众化。
远离主流文化,越来越小众
感觉人人离主流文化,精英社会越来越远,人人应该把那些发现、直播、找人推荐内容隐藏一下,不要这么赤裸裸乱糟糟的把那些没有营养只适合小众用户的东西直面所有的用户。人人再这么没有节制的任性发展下去,或许会越来越不入流。现在进入快餐信息时代,用户在一条信息上停留的时间特别短暂。一条几十秒的视频都要快进,怎么还会有这么多时间去看完一段几十分钟没有营养的视频。
当然人人进行差异化、多元化的用户服务,这本来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把这些差异化的东西硬生生的套到所有用户头上,不是太好吧。且有的东西并不适合雅俗共赏,并不符合主流文化的审美。
老少皆宜,男女通吃才能成就霸业
按照人人现在的业务模式,笔者觉得人人的核心用户群体也就在18-40岁之间,再往下的人群不太适合使用,再往上的用户猎奇心已不强。反观微信,之所以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做的这么成功,有移动互联网的春风,也有QQ的强大用户基础,也有微信红包、微信支付这两把旺火。但最根本的是微信做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2014年春节笔者回到四线城市老家过年,发现家里的50,60,00后都已经在开始使用微信,那时候笔者才意识到微信是多么的成功,真的做到了男女老少通吃。人人现在的模式可以做得到吗?
出生高贵,基因强大,却畸形发育
如果说基因,人人的基因要远远的好于QQ、微信、陌陌。人人最开始的基因是“校友”,“同学”,“实名认证”,而QQ、微信、陌陌等众却是“聊天室”、“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含义代表的是情、色、欲,说好听点是探索,是好奇心,是对未知空间的向往。而微博基因来至于新浪,新浪是做新闻、传媒起来的企业,所以它的微博搞得是陌生人社交,是一个传播性的平台。人人最初也是最纯净的,是最有可能打造真实人际关系社交的这么一个平台。不过,现在的人人给人感觉是既想做微信又想做微博,所以现在搞的是既不像微博,又不像微信,也不是最初的人人,成了一个人人微博微信的纠结体。
事实是,熟人社交确实不如轻熟社交、陌生人社交更具拉动和带动性。但,拉动和带动的背后最终还是要落地到熟人社交。毕竟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更多的交互来自认识的人。
不管人人是出于什么商业模式的考虑,不管是出于什么野心,人人不是一个全新的品牌,拿所有的用户资源去做商业模式的尝试,是不对的。你起码应该顾及一下现有用户的感受,他们以前为什么用人人?就像支付宝它要推广它的口碑网,它也没有那么直接的把这个功能做到支付或者朋友里面,而是单独的拿出来,我不感兴趣我可以不点,我没点你,你就不要自己给我跑到我眼皮子低下来。
人人本来可以坚守住熟人社交这片领域,可是现在却偏偏又要做陌生人社交,还特别无耻的默认就把用户的绝大部分隐私在手机App上开放给陌生人。人人这么搞,用户还有什么隐私可言,这是作死的节奏吗?
产业投资内参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