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产业求生艰难:原材料枯竭 创新存在桎梏
红木产业艰难求生
原材料枯竭、创新乏力,是制约红木产业发展的两大桎梏
木工师傅谭顺安骨节突出的手掌,轻轻落在方桌上竖着摆放的条形木块上,五指并拢,朝外拨了拨,然后捏住一头抬起来,弯下腰,斜着的眼睛将目光汇聚成一条线,瞄向木头直挺挺的边角。
“看到好木头,就很激动。”一应榫卯部件准备妥当后,谭顺安有条不紊地将桌上的红木材料拼接成古典方凳。
2015年9月5日,在中山市沙溪镇举办的“中国红木家具文化节”上,谭顺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组装环节仅仅花费了不到20分钟,可是,打磨这套榫卯配件足足消耗了一天半的时间。
“精华就在这榫卯结构上,你看,结实得很,一根钉子也没有用。”他说。
榫卯结构与雕花艺术一起,是传统红木家具的工艺瑰宝。在生产工具如此先进的现在,核心构件仍然无法被机器完全取代。
就是靠着这些“手艺人”的敲敲打打,沙溪镇从无到有,一举把红木生意做到全世界,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之一。
掺假更隐蔽
毗邻中山城区的沙溪小镇,面积只有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1万人。共有400多家红木家具企业,年产值达70亿元。商贸总面积预计可达200万平方米。
紧挨着沙溪的大涌镇同样以红木著称。和沙溪以商贸为主稍显不同,大涌倾向于生产、研发,拥有“中国红木产业之都”的头衔。
“开车走半个小时,全是卖红木的。”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秘书长张传喜,对沙溪、大涌红木家具市场的产业聚集赞叹不已。他对本刊记者说,中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红木市场,交易量能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30%~40%。
广东省红木商会副会长方远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红木家具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极为苛刻,这就决定了诚信对商家经营、发展至为关键。这也是沙溪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零基础,发展到现在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红木行业掺假造假的“害群之马”,时不时会被媒体曝光出来。
“有些人会拿便宜的材料冒充代替,一般的消费者认不出来。”中山市蔚林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经理陈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市场上公然造假、贩假的情况已很少出现,但是不排除一些不良商家,在家具不起眼的地方,掺入少量的廉价材料。
中山波记古典家具公司总经理伍建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一些外观非常接近的木材,价格能差出10倍。
“近几年掺假、造假的事情已经很少了,但红木家具是非标准化产品,很难做到统一。”他认为,红木家具市场之所以给消费者以“黑幕重重”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红木作为流传千年的古典文化,本身蕴含很深的学问,普通人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很难。
与此同时,红木材料种类繁多,实现监管的透明、统一,在技术层面也难以企及。
“国标”的困惑
2011年,强制性国家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红木家具产品必须具备“一书一卡一证”才可上市销售。
“里边的学问深着呢,很多我也搞不懂。”做了几十年木匠活的谭顺安目光如炬,一眼便能辨识出常见红木材料的质地、纹理,但他仍坦承,红木材料门类繁多,凭经验辨别很难。
这时,详细的国家标准,就显现出规范市场的作用。“什么材料做的,标注清楚,有依有据。”张传喜认为,品牌、工艺、款式不同,同类材质的家具价格可以差别会很大,但材料一定要按照规定,明确无误的标注清楚,让消费者自行选择。
“如果标的跟用的不一样,就是造假。”他说。
上一页12下一页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