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胡跃飞:探索供应链金融3.0新模式,共建产业新生态
8月23日,平安银行主办的2022年供应链金融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无限 链星篇”为主题,诚邀300多位嘉宾,围绕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展开探讨,分享了产融实践的最新成果。
作为主办方代表,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发表致辞,他表示:“只有充分的开放,才能带来丰富的生态,而生态越开放,参与主体越多,价值链条越长,要素流动就越充分,最终供应链的价值生产就会越大。”秉承“协同赋能、开放共享”的理念,平安银行近日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在共建供应链金融体系方面达成合作或共识。胡跃飞出席了平安银行与鞍钢集团签约活动,并与中储股份召开高层座谈会,共谋发展新篇。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金融开始进入全新的3.0阶段。”胡跃飞表示,他在致辞中对供应链金融3.0阶段的内涵和趋势做出了详细阐述。
顺应趋势,助力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
“从政策环境的角度看,现在是供应链金融最好的时代。”胡跃飞表示。
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央和各地政府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到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继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政策文件,提出要增强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依托核心企业整合资源数据信息、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措并举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发展要求。
供应链金融连接产业和金融,承载着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支持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大历史使命。但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巨大的,近年来企业应收账款规模逐年扩大,账期越来越长,尤其是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问题比较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到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增加11.82万亿元,累计增长168%,而同期营业收入只增长51.7%,从账款回收期看,2021年相对于2011年多增加了19.7天。这些数据一方面显示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在不断增长,但更重要的是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回款压力在增大,各类供应链金融服务还不充分,成本效率都有待提升。
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跃飞带来了对促进创新发展思考和建议:“首先,要顺应产业链日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趋势,加强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错位经营和协同配合。持牌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平台科技公司应聚焦主业,立足于各自专业优势和市场定位,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建设,共同营造公平有序、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针对持牌金融机构,应发挥资金成本、风控经验、产品组合优势,为供应链提供结算、融资、财资管理、避险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特别是要从不同行业、不同场景需求出发,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融资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
针对核心企业,承担着整合整条供应链的关键角色。核心企业对产业熟悉,对上下游企业有较强的话语权,应主动承担起“链主”的角色,致力于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规范和强化供应链管理,稳固供应链合作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链圈优势,主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同做好交易风险管控,拓展产业金融服务,帮助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
仓储及物流企业连接制造和消费,是供应链生态中最重要的外包主体,物流效率决定流通效率,物流成本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供应链管理成本的高低。“今天中国的物流效率已经今非昔比,未来要发挥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优势,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当然,我也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自身也能获得更多客户,实现双赢。”胡跃飞特别提到。
而平台科技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优势是创新动力和能力强,在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物流监管领域新的科技应用带来了效率和成本的改善,未来应该继续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同时在供应链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中,选择合适的场景,提供针对性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胡跃飞表示:“‘独行快,众行远’,供应链金融二十余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协同赋能、开放共享才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的成功之道。”
数字化线上化,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升级
在谈到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时,胡跃飞特别指出:“科技运用的迭代已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推动供应链金融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升级,在他看来同样重要。
具体来看,1.0阶段,供应链金融以1+N模式为主,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叠加自偿性的交易信用,中心化、线下运营是主要特征。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供应链金融进入了2.0 阶段,围绕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综合型服务平台成为行业主流,核心企业信用、自偿性交易信用开始与大数据风控相结合,平台化、网络化成为阶段特征。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供应链金融进入全新的3.0阶段。在这个阶段,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产业互联网,基于物联网、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更广泛的数据获取和集成能力,构建更开放、智能、实时的系统平台,模型化、自动化的业务模式不断在特定行业、特定场景中落地应用。
在胡跃飞看来,线上化和数字化是3.0阶段始终需要关注的两点趋势:
首先,线上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在局部、单点取得突破,但很难形成广泛的规模效应,风险、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始终是难题。如何提升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水平?最重要的还是服务渠道及其功能的线上化。从最前端的线上开户,到业务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合同签署、抵质押登记、放款操作、还款、催收、预警等各个环节应该全覆盖。从技术角度看,这些环节都可以实现线上化,但受限于合规监管的实际要求,目前还有些环节难以实现完整的线上化,比如企业远程开户。
胡跃飞还提到,“对于线上化的趋势和重要性,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下发的226号文,已经有清晰的阐述,我们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快推动特定场景下的企业远程开户、远程核验鉴权等工作,这对于完全打通线上流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外一个最大的趋势就是数字化。数据是构建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基础,所谓四流,最终呈现出来的也是数据,这些构成了主体信用、交易信用、债项评级的基础。但供应链金融真正往前迈进的关键,是打造数字信用。
数字信用是比传统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高阶,真正具备广度和深度的大数据风控。基于数字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突破困扰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弱化对核心企业信用的绝对依赖。依托多维数据,更精准的债项评级,可以脱离核心企业确权,从而实现上下游的延伸和下沉。二是供应链融资效率的提升,基于多维数据的模型一旦有效可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开放银行模式,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服务平台实时直连,更加紧密地嵌入各类供应链场景中,实时获取数据、实时评估信用、实时提供融资服务。“这就是我们平安银行在2007年探索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时畅想的美好场景——实时、精准、智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胡跃飞表示。
对于这两大趋势,胡跃飞总结:“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信用到数字信用,极大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边界,长期困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导力偏弱、操作成本和风险成本偏高、客户触达偏窄的诸多难题进一步将得到改善。”
胡跃飞表示:供应链金融3.0阶段,对支持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承载了国家战略布局的重大历史使命。未来,平安银行将加快自身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进一步贯彻开放共建的原则,携手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供应链金融3.0新模式,共建开放有序的产业生态,为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做出更大更有价值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