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逐渐成为垃圾末端处置方式中的主流
近年来,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固废污染和城乡垃圾挑战,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激励下,焚烧逐渐成为垃圾末端处置方式中的主流。
而依法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对于垃圾焚烧企业履行更多元的社会责任,推动旗下子(分)公司及上下游供应商企业持续提升环境表现,助力环保产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更新垃圾焚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芜湖生态”)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PE”)共同组建的项目团队,对全国582座垃圾焚烧厂通过其官网等渠道的环境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形成第七期《582座垃圾焚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民间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于6月27日在合肥对外发布。
报告指出,根据项目团队截至2021年11月的观察,全国在运行的582座垃圾焚烧厂(截至2021年6月)中,104个品牌企业投资运营了579座垃圾焚烧厂(剩余3座为地方国资委直接投资,未纳入统计)。其中,90个品牌设有企业官网;(涉及377座垃圾焚烧厂的)36个品牌在官网公开了215座垃圾焚烧厂环境信息,占垃圾焚烧厂总数的37%。
芜湖生态垃圾焚烧项目负责人杨超表示:“在近几年的观察中可以看到,垃圾焚烧企业官网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有明显提升。如官网设信息公开专栏的比例、信息公开的丰富程度、进行信息公开的焚烧厂数量等,都较前些年要好。”
杨超表示,观察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品牌在做一些信息公开方面的探索,部分品牌则有一些“不仅仅满足于合规”的尝试,如通过积极的环境信息公开来打造自己的“明星项目”等。
报告显示,从104个品牌的具体指标公开情况来看,18%公开了烟气重金属监测数据,15%公开了烟气二噁英信息,12%公开了飞灰二噁英信息,26%公开了周边环境质量信息,23%公开了飞灰监管信息。同时,项目团队对9家A股垃圾焚烧上市公司(拥有10座及以上垃圾焚烧厂)2020年年报的公开情况开展观察,发现仅3家的环境信息公开符合相关规定。
作为本次报告的联合编撰方,IPE绿色供应链总监丁杉杉表示,无论A股或H股,近年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愈加严格。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央行牵头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分步骤建立强制性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后证监会于2021年发布了相关披露准则,一方面明确要求旗下拥有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对“排污信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进行披露;另一方面鼓励所有上市公司对其环境信息进行自愿披露。
“更多的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多方更积极地参与到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进程中,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最终帮我们找回碧水蓝天。”丁杉杉表示,IPE成立以来,持续去追踪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等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并推动品牌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这些信息去提升其环境表现。
“垃圾焚烧企业属于存在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同时又是市政基础设施,因此不可否认其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杨超指出,近年有些垃圾焚烧厂因环境违法违规等问题,或被市场清退,或被运营更好的品牌所取代。在此环境下,一些有较好资金实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可能会逆势发展,另一些管理不善的小品牌和小焚烧厂或许会被淘汰掉。
发布会上,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工委主席、劲旅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霞表示,在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垃圾焚烧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决定着垃圾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企业从履责和提高治理效率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芜湖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环部主管卜军表示,垃圾焚烧发电是个敏感行业,民众和社会团体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都比较关心。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包含项目所在地社区或村委会的“社区共建”活动中。2021年,公司共接待来访人员637批次,志愿者服务达280小时。
此外,报告还对部分垃圾焚烧企业在气候变化、能源效率、设施开放等维度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指出,大多数品牌因没有统一的官网信息公开要求,导致同一品牌旗下垃圾焚烧厂的信息公开程度存在差异。
“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垃圾焚烧品牌能建设自己的官网,并畅通其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能将旗下的每一个项目都当作自己的明星项目去对待,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能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完善入炉垃圾热值管控,从整体上提高焚烧厂的能源利用效率。”杨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