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读书汇|王安:长期主义是个“利己”的利器
资深财经作家王安做客中国网财经“金融读书汇”栏目,分享最新力作《长期主义:泰康的25年》,讲述泰康发轫、发展以及壮大的企业历程。
王安认为,长期主义,是泰康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真善美,能给人们提供服务,而不是围着利润转。长期主义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办法,是一个“利己”的利器。要想把企业做好、做大,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可能眼前赚不到钱,但因为有信誉,长期是会赚钱的。
王安还认为,25年间,泰康平地起楼,靠市场手段,成长为世界500强;从公司经营模式选择、治理结构调整到员工激励计划制订、高盛入股泰康,再到泰康布局养老产业、深耕生命产业链的探索,这一切与陈东升本身是密不可分的。陈东升的儒生气质、看大势的能力、家国情怀,也是值得年轻人学习培养的能力。
撰文|郭伟莹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网财经:您的最新力作以“长期主义”命名。您认为,什么是长期主义?如何理解泰康的长期主义?
王安:长期主义,是泰康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真善美,能够给人们提供服务,不是围着利润转。
我想应该从两部分理解长期主义。一是价值观范畴,也就是长期主义的可行性;二是方法论范畴,也就是长期主义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坚持长期主义?首先是由泰康所属的行业,也就是保险行业的属性所决定的。保险业的核心应该是守望互助、风险共担,遵循大数法则。而从数据资产角度来看,时间跨度越长,资源才能越广伸展,越能发挥作用。我觉得这是泰康坚持长期主义的主动力。
长期主义其实又是一个聪明的办法,是一个“利己”的利器。为什么“利己”呢?坦率地讲,陈东升就是想要把企业做好、做大。所以,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可能眼前赚不到钱,但因为有信誉,长期是会赚钱的。
长期主义还蕴含着一种共享精神,共享是一种有道德的行为。一个具有共享精神的人,外人才愿意与之打交道。如果一个人大奸大雄、比较自私,一般不会有人愿意来往。不仅要共享,还得坚持长期的共享,这样收益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为什么能坚持长期主义?除了技术层面(比如风控体系的建设),与陈东升本身也密不可分。
首先,他能把人才“搂住”。他手下有那么多奇才,老总裁刘经纶从平安转到泰康后,在泰康工作21年;新总裁刘挺军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服务于泰康;其他几位高管也是雷厉风行、精明能干之人,受过高等教育、见过大场面。虽然中间也有人离开,但高管团队整体是很稳定的。
第二,陈东升能把股东“拢住”。在关键时刻,股东能够以战略投资者的立场,支持陈东升的决断,支持泰康的发展。
第三,陈东升具备看大势的能力。陈东升是书生起家,做事一板一眼,往往想法过于纯粹、过于理想化,但他又比较识时务、懂变通。同时,长期主义的坚持与陈东升的家国情怀也是分不开的。一个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企业要想做成百年老店,就必须置身于国家、政策的长远规划之中。
中国网财经:您在书中也提到,泰康经历过的县域战略受挫等情节。在您看来,泰康的25年有没有真正走过弯路?
王安:我觉得小弯路是有的。实际上,在整个保险行业时代背景下,与其他保险公司一样,泰康也面临过成长过程中的焦虑。
比如,机构扩张。在城市布局基本完成时,是不是还要继续其他地域扩张?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来说,扩张的大方向没有错。
在真正推动的过程中,人员消耗、机构成本扑面而来,这还是不是适合公司发展的脉络?不适合?好,那就再调整方向。
但是,总得要尝试。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成本代价有多大?对泰康成长的伤害有多大?有没有“伤筋动骨”?我觉得并没有。
中国网财经:您在《长期主义:泰康的25年》这本书中,着重讲述了泰康养老产业链布局的整个过程。那么,您认为,泰康布局养老产业,深耕生命产业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众多保险机构入局养老产业的当下,泰康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生命力?
王安:首先,陈东升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对老年人一直有悲悯的情结。
再有,泰康经历了初创期,再到发展壮大期的时候,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是走其他保险“前辈”的路,还是另外一种什么方式?这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其实也不是一上来就走对了,最开始搞成了保姆中介,那显然算个小弯路。
另外,我觉得泰康之家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把保险的金融属性和服务属性相结合,是“保险+养老”模式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开始入局养老产业,如何当好“领跑者”?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钢筋水泥等硬件设施相对容易,最核心的是培养医护人才,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网财经:您以“布衣空手取中原”“不破楼兰终不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战士出征”奔放、豪壮以及豁达精神的画面,并带来泰康从初创、发展再到壮大的重要历史过程。在每一个重大节点,您最想传达给读者的共鸣分别是什么?您描述的故事中,哪一段最能打动您?
王安:本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季。主要表达的是泰康初创时期的“草根精神”,发展时期的“纠结尝试”,壮大时期的“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泰康员工激励计划的制订。
从市场角度来讲,员工持股计划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般来说,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团结员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让绩效更优的员工获得更高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效益再提高,企业对社会才能做出更大贡献或价值。
但是,当时在中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是非常难的。员工持股计划不是简单的奖励机制,不是光给点儿奖金,这会极易形成短期行为。
当时(2015年)正值原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虽然有政策东风,但依然引来了很多质疑。有人说,如果上市,锁定期过后就直接套现;有人说,这是侵吞国有资产;有人说,持股计划不能兑现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泰康明确还是坚持要做。细节一点点抠,方案一步步落实。顶层设计、聘请顾问、大会通过、监管沟通、反复汇报,一样也不能少。
回过头来看,在政策条件不明朗的情况下,如何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啃下硬骨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网财经:本书开场以一场疫情防控狙击战切入。请问,您为什么会如此设计?您认为这场战疫代表了泰康的什么精神?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陈东升先生及泰康的成长史能给民营企业家及当下年轻人带来哪些启发?
王安:陈东升对形势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包括在2003年SARS时期,陈东升也是敏锐观察到形势,带领泰康迅速做出捐赠和策略调整的。
在2020年初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中,泰康打了头阵,在这次疫情防控狙击战中捐钱、捐物、捐保险;贡献核心医疗资源;设立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公共卫生的核心是大健康,这与泰康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了一起。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社会消费和服务端,加之民营企业的决策链条短、执行力强,在紧急态势下,专业能力便能凸显出来。
陈东升身上有浓厚的儒雅气质,喜欢读书并能认真思考,具有看大势的能力。这是值得年轻人学习培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