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高度”再次被刷新
在G60高速公路边上,一片绵延1.5公里的大型建筑让人过目难忘,数栋大楼的屋顶由网状屋盖相连,如波浪一般高低起伏。这个位于上海西南门户松江区的建筑名叫G60科创云廊,它不仅是上海科创的“新地标”,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光带”。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名为“松江”和“G60”的两颗多媒体商业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高度”再次被刷新。
这条科创走廊在“智造”什么惊喜?又是什么支撑重大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涌现?
上天入海、急救防疫 智能制造“多点开花”
走进1300平方米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140多件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可爬坡越沟、适合复杂地形的消防灭火机器人,应用水深达8000米的海底电缆,全封闭全自动细胞培养设备,具有人脸识别趣味互动功能的智能试衣镜……
成立于2016年、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同岁的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因一款应用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的无触摸终端在疫情期间“走红”。
据悉,该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负折射率平板透镜,应用光场重构原理,将发散的光线在空中重新汇聚,从而形成不需要介质承载的实像,结合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中实像的直接互动。该技术可应用于医疗显示、公共设施、信息安全等领域,减少物理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得益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司从合肥起步,不仅快速跑进了长三角其他城市,还逐步扩展到了全国其他地区。”东超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明说。接下来,公司将进一步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同时与科创走廊上不同领域的企业探索更多跨界可能。
在展示馆外,“松江”号和“G60”号卫星发射成功让人备受瞩目。据悉,卫星互联网产业作为“松江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工程之一,正在打造以全球多媒体卫星网络为代表的低轨道、高通量卫星网络产业集群。在科技部火炬中心8月9日公布的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上,“松江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今年11月,总投资6.7亿元的数字化卫星制造超级工厂,将在临港松江科技城开工建设,将同步研发全球多媒体卫星工厂数字化与批量化研发与生产系统,建成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的“灯塔工厂”。
既要“揭榜挂帅” 更要“挂帅出征”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自2016年在上海市松江区启动建设的1.0版,到2017年升级成为连接沪嘉杭三地的2.0版,再到2018年的3.0版,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快速落地生根,并让更多上下游企业从中受益,补链、扩链、强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既“揭榜挂帅”又“挂帅出征”。
“我们通过跨前一步主动作为,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需求端和供给端的有效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产业组组长潘宏凯表示,比如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了14个产业联盟、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聚焦大飞机等重大项目成立联合工作专班。截至目前,在中国商飞所需的特殊工艺材料类方面,已实现九城市16家企业40余种产品的供应对接。
海尔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施光普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自2017年落户松江以来,短短几年在经济、生活、治理领域打造出“卡奥斯长三角模式”,正是借助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的东风和受益于当地“店小二”式的政务服务。
“过去企业沟通需要一对一,费时费力,现在一提需求就有回应,比如工业互联网九城巡讲培训活动,已迅速在多地开展,助力更多企业上云、产业升级。”施光普说。
“成绩单”刷新高 “含新量”成色足
2021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五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含金量”和“含新量”不断提高。
作为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以财政收入连续66个月正增长交出了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今年1月至6月,松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33.86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全区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3.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同比分别增长13.4%、9.4%、30%、33.1%。
另外,随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影响力、辐射力的不断扩大,松江成为民营企业创业创新的热土。上半年共吸引1.76万户民营企业落户,同比增长35.4%,实现民营经济税收193.06亿元,同比增长50.5%。
新路不是想出来、画出来的,是走出来、干出来的。“要把创新第一动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心聚力抓发展、久久为功求突破,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上取得新的进展。”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