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如何谋划城市发展新格局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1-07-26 10:05: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面对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谋划城市发展新格局,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新一线城市面前的必答题。以建设现代化的世界城市为目标,向科技借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以科学规划绘制发展蓝图,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这些新一线城市交出的高质量答卷。

合肥:科技“智”理城市运行难题

“交通超脑”在线监测交通流量,每两分钟生成一次信号配时优化方案;“城市生命线”7×24小时守护城市地下跳动的“脉搏”;“政务大脑”+“城市中台”让群众“一次不用跑”的场景不断丰富……近年来,科技创新悄然赋能城市治理,创新之城安徽省合肥市向科技和大数据借力,让科技“智”理城市,由硬核科技力量组建的“城市大脑”让城市治理的各个“器官”协同并进,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交通超脑”治堵点

“路畅人平安”是全社会对城市交通的共同期盼。

随着城市加速扩容,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愈演愈烈,尤其是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交通正面临着汽车保有量高增长、高频次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问题,有网友曾调侃称“高架沦为停车场”。

合肥市民汪丽丽最近早晚高峰路过金寨路高架快速路,她感觉没有那么堵了,过去这条路一堵就是半小时。原来,为了缓解高架快速路的通行压力,合肥市上线运行了“高架快速路智能管控平台”。

这个小平台在治理城市交通上起了大作用。据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陈建梅介绍,通过在路面架设流量检测、匝道信号控制等设备接入数据,并结合互联网路况等,平台实现了对高架桥面尤其是上下匝道汇流、合流处交通流量与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

“高架沦为停车场”这一现象之所以被治得“服服帖帖”是得益于合肥市利用“AI+大数据”搭建而成的“交通超脑”。这个“超脑”让城市有了会学习会思考会判断的能力。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交通拥堵指数”“道路拥堵排行”“当前在途车辆”等信息,这便是治堵背后的“交通超脑”系统,“高架快速路智能管控平台”也是“交通超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套系统融合数据共享、精准感知挖掘、智能分析决策和公众出行服务等功能,可以明显改进提升交警在交通管理、城市治理、公众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陈建梅说,城市那么大,过去交警也摸不清楚哪里堵,有了这套系统,决策更精准也更有针对性。

据悉,“交通超脑”整合汇聚互联网路况数据等海量交通数据,在线监测交通流量每两分钟生成一次信号配时优化方案,明显提升了交通流量实时感知及分析预测能力,优化了全市高架快速路及十字路口的通行情况,完成治理区域畅通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区域重点路口排队长度降低约15%,改造后的几处高架交织段高峰期通行效率提高了14%。

“城市安全生命线”守险点

科技硬核守护无处不在,或许这一刻就在你的脚下。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监控室里,合肥市各重点地区的路面、桥梁、供水、燃气管道等实时画面一览无余。这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从这里延伸出去无数张网,连接着两万多个分布在城市中的传感器,7×24小时在线实时监测着城市的安全。

“监测地图上有一处线条成了红色?!”值守工程师马上点开系统查看报警,发现该位置附近一处供电井内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报警。经综合研判,高度疑似燃气泄漏,监测中心立即将警情推送至燃气集团进行处置,并迅速为燃气集团处置提供监测数据、地下管线等信息。这一系列操作牢牢守住了城市安全的风险点。

据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付明介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燃气爆炸、桥梁垮塌、城市内涝、大面积停水停气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感知、接入、监控及预警。截至目前,监测范围涵盖合肥市51座桥梁、2200多公里的地下管线。

据统计,这一“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每天实时采集500多亿条数据,用来预警城市燃气、供水、桥梁等各类突发险情,以硬科技守护着城市的安全运转。该系统自运行以来,已预警管网泄漏可能引发燃爆险情212起,监测到沼气浓度超标报警3210起,供水管网泄漏67起……较运行之前,合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政务大脑”破难点

从“跑断腿”到“动动手”,合肥做到了。

近日,合肥市公办学校小学报名刚结束,原以为要排队领号打一场持久战的李丽没想到,她只需要动动手,在“皖事通”App上提交相关材料,就能给孩子预报名家门口的小学。

民生无小事。记者注意到,针对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在“皖事通办”合肥子平台和“皖事通·合肥分站”基础上,合肥市构建了“政务大脑”,这个“大脑”“慧审批、慧办事、慧监管”,已经上线了合肥核酸检测机构查询、新冠疫苗接种预约、房产摇号、小学初中报名等330余个应用,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近年来,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在聚焦数据汇聚治理共享的同时,利用“城市中台”首创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实验室,以“数”赋能,不断探索利用数据“强政、惠民、兴业”。

如果你是一位有贷款需求的合肥市民或企业主,动动手打开建设银行App,点击“快贷”,按照页面提示提交相关信息即可办理。

这背后,是合肥市数据资源局通过有序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民政等部门数据,在数据提供部门和企业(个人)双重授权前提下,依托“城市中台”向银企开放标准化数据和接口服务,发挥数据便民惠企作用,实现数据赋能金融服务创新。

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局长陈睿说,这种创新做法一方面在企业授权基础上,将更大范围政务数据纳入银行对企业的风险评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让企业或个人在办理金融服务时少交或免交证明材料,实现“少跑腿”“零跑腿”。

苏州:科创引领城市空间布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苏州市此前探索实行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希望在太湖生态岛建设进程中,这方面能有更大突破。

让产业用地“飞”起来

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大市和中国“最强地级市”,近20年来,苏州工业用地供应和利用集约程度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向低效土地要空间、向存量土地要效益,是近年苏州资源规划的新课题之一。

2020年苏州启动实施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即划定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5年实现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市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一次性推出6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实属不易。

在建设用地总规模基本不变前提下,如何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是典型的工业老镇。经过几十年发展,原先的工业模式和开发能力已近极限。新产业发展要空间,老旧产业要退出。黄桥街道目前行政区域建设用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有约4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多为村集体工业地块,零散分布,平均容积率较低。根据新的产业用地规划,黄桥片区规划1平方公里集聚产业用地,预留1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在工业区内,0.4平方公里将集中建设高标准厂房,容积率提升至2.5。如此便可通过以建筑空间换土地空间方式,一次性置换出近2平方公里的乡镇零散工业用地。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集聚区域配套需求水涨船高。苏州一方面精细规划产业用地,合理布局公共配套,另一方面,丰富产业用地准入标准,实施产业用地差异化供给。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项目总投资3亿元,用地面积23132.9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地需要6316.9平方米,研发用地需要16816平方米,纯粹的工业用地或研发用地均不能满足项目需求。根据项目生产与研发结合等特点,经资源规划部门与属地政府沟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苏州探索出了工业(标准厂房)与工业(研发)用地混合出让的供地模式,首次以多用途复合利用模式供应产业用地。

“这是创新供地模式的重要实践,更是城市产业向深度、高端转型的有力保障。”黄戟说,资源规划部门将发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龙头作用,以高质量空间蓝图、高水平资源保障,为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新贡献。

如何唤醒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记忆,如何守护山清水秀人美物丰的太湖岛屿,如何破解捉襟见肘的产业用地供给难题?江苏省苏州市规划先行,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让姑苏古城活起来

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始终是苏州精心书写的“大文章”。

为留住千年古城的珍贵印记,苏州以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为契机,完善名城保护政策和体制机制,梳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存,新增天赐庄、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公布两批历史建筑名录,做好大运河保护和海上丝绸之路、江南水乡文化古镇申遗工作,构建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苏州还以提升城市品质和韧性为目标,延续“因水成城”的传统筑城理念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构建山水城市相融、古城新城共生、建筑临水而筑的城市形态,突出“枕河人家”生活场景;以古城整体保护更新发展策划规划为抓手,打通古城保护更新“策划-规划-项目-运维”全链条路径,通过集思广益、交叉研究,形成高质量的一张蓝图、可实施的项目清单、高效能的运维模式。

盛夏傍晚,记者漫步在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感受古城的怀旧味道。“清风拂过,老街、紫藤、凉亭、游人,仿佛时间都在岁月静好中放慢了脚步。”来自上海的90后白领徐浩说。

苏州古城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老化等。苏州市科学研判古城区交通战略目标、阶段站位与政策纲领,引导古城交通模式转型落位;着眼民生,全面排摸古城区社区配套设施现状,推进规划校核和重点建设项目梳理,按街道提出规划要求和改善策略。

“2020年以来,我们通过制定存量建筑盘活利用政策、谋划古城城市更新试点等,探索打通存量建筑和低效土地活化利用路径。”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戟说,接下来苏州还将持续攻坚政策堵点,确保规划精准落地、社会资本有序引入,让古城真正活起来。

让太湖岛屿美起来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位于太湖之中的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被苏州人称为“太湖绿肺”。苏州市近年启动太湖生态岛建设工程,矢志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立志将太湖生态岛建设成为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示范岛。

太湖生态岛规划范围包括金庭镇区域范围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与水域,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规划前置,是太湖生态岛建设奉行的重要准则之一。据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姚鹤林介绍,苏州开展《太湖生态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规划重心由关注城镇为主转向对生态、农业、乡村等非建设空间要素的共同关注。“我们将做强做优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打造高品质生态旅游目的地。”

金庭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将发展高效高端精品农业、环保品牌型总部经济、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各种平台经济、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等,塑造生态经济新兴增长极和动力源。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将于8月1日起施行,明确岛内要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组织优化公共交通;加快公共停车场和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逐步推行限制燃油机动车进岛、游客免费驳载等交通管理服务措施。该条例还提出,要结合太湖生态岛功能定位、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探索有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惠民富民的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意味着“绿水青山”将可量化、可标价、可质检、可交易,从而直接变现为“金山银山”。

成都:科学谋划城市发展方略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094万。作为全国第四个常住人口破2000万的城市,面对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如何谋划城市发展格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考验着城市的战略方位。

锚定生态本底

这几年成都市民圈子里,成都的城市高楼与西部横断山区雪山的合照格外“出圈”。“在成都遥望雪山群”群主申芸和群友们每天傍晚都会拿出天气云图,讨论第二天能否有机会拍下一张满意的“山城合照”。

天空的澄净与城市生态指标全面向好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20年与2015年相比,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8天,PM2.5下降28.1%,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全流域优良水体率从69%升至97.6%,达到近20年来最好。

抽象数据背后,是城市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执行,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定力。作为内陆城市,成都不仅要突破地理上的盆地约束,还要摆脱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

从近日成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中,更可以看到成都对未来城市的思考。

《规划草案》提出,成都将坚持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约束,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全域国土开发强度,引导国土开发重心向东向南转移。

根据成都龙门山与龙泉山两山相望、岷江与沱江水系两水相依、森林与林盘两林相映、良田与丘田两田相异的自然地理特征,成都通过差异化功能区战略,将城市划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五大区域,推动城镇空间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

城市发展格局的改变,也呼应着时代的要求。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和四川省发展“主干”功能,四川正加速构建以成都为中心,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为支撑的成都都市圈。未来,成都都市圈将呈现空间治理体系一体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体化、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一体化、成德眉资市场一体化、都市圈治理一体化的同城化发展示范区,成都都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将全面提升。

打造产业新引擎

“每年都会有一款新车型在成都工厂投产,今年工厂的C5凡尔赛车型还将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这段时间,为给出口汽车联系国际物流,神龙汽车成都工厂物流总经理严庆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工厂汽车外销量已经达到2020年全年的136%,出口额已超7亿元。

7月18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了24.3%和13.6%。

位于成渝之间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成都插上了双翼。这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需求的国际机场,将成为成渝两地开放发展的重要一环。

据中国民航局统计,2020年成渝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达到了8383万人次。“机场群伴随着城市群发展而发展。”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圏机场群将共同服务近1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需要通过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航空指向性经济,加快推动航空运输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机场之外,成都东部新区三岔站TOD综合开发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设计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打造成都东部新区多产融合效能区,塑造学研复合型都市创新区,成为东部新区产业新支点和国际学研新高地。

“一个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越高,经济发展潜能和竞争力越大。”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尹朝银认为,未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将通过天府国际机场高效流动与汇聚,带动成渝、辐射西南,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乒乓桌前的父子大战、鸟园里的大爷正喝茶遛鸟、街口鞋匠杨师傅延续着37年的老手艺……透过社区治理智能化平台大屏,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的实时景象一览无余。

“改造前,西南街被居民们叫成了稀烂街。”跟着抚琴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堃走进街道下辖西南街社区的居民院落,墙上展板中垃圾遍布、电线密如蛛网的老照片与如今整洁的院落判若两地。

2020年,按照成都城市发展的“中优”战略,结合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西南街片区启动改造,集成连片改造30个老旧小区、修缮6条道路、整修3个游园、拆除违章搭建110余处,美化院落空间1.5万平方米,同步兼顾地下管网等民生配套工程,实现片区院内院外、地上地下全方位更新。

在西南街旁,880米长的“面街”上几十家面食馆和网红民宿吸引了50多万游客前来“打卡”。“面对成都最老旧片区的治理,我们坚持自治比整治重要、功能比景观重要,改不改、怎么改,群众说了算,如今城市业态、形态、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王堃说。

近日,成都印发了《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和《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将以更新规划和实施计划为牵引,以“更新单元”为空间载体,以“留改建”为主要模式,以“城市针灸”理念促进老街巷、老院落焕发新生,以“创新创意”方式推动老厂房、老旧商务楼宇改造,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片区综合开发。

“通过重点推动中优地区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融合新业态培育新动能,让老成都焕发新活力。”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