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大工程项目落地 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强调要尊重经济规律,遵循市场化原则,统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发挥好消费基础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102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如量子信息、星际探测、科技攻关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和标志性工程;重要民生保障项目,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兼顾“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对于我国中长期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统筹中长期发展和年度经济运行,以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合理把握年度投资力度,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合理调整。
投资离不开资金支持。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落地显效,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截至5月末,2021年中央财政直达资金下达超90%,在惠企利民和推动有效投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月,政府要求地方债合理选择发行窗口和适度均衡发债节奏,对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实行穿透式监管和项目收支平衡。随着额度下达以及项目融资需求加速释放,5月下旬地方债供给明显提速。年内地方债供给高峰或在近几个月连续出现,三季度月均发行规模或保持在7000亿元左右,将会对稳投资起到较大支撑作用。未来一个时期,仍需财政政策发挥好稳定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尤其是发挥好中央预算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府投资的带头作用,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提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资金来源。
2021年以来,信贷运行逐步回归常态,人民币贷款增速由2020年二季度的13.2%逐步降至2021年一季度的12.6%,增速与2019年基本持平。为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人民币信贷增速仍应保持在常态化增长水平,对年度信贷投放做出合理的结构性安排,保障银行业信贷资金的针对性投入,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稳定的市场化资金来源。同时,创新发展多元化的融通资金方式,包括债券和基金等方式,拓展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资金来源。
科学高效推进重大项目落实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围绕创新展开的诸如国家级实验室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正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也将配合科技体制和人才管理等相关改革,更好地激发创新动力,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肩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将贯穿整个“十四五”时期。在协调好配套政策与大项目落地的同时,需要找准需求端,提高投资效率,杜绝无效投资。
通过扩大投资带动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新增就业岗位,是国家重大项目带来的正面效应之一。重大项目推进本身也是拉动需求的重要抓手,能够实现大量的采购,启动需求和生产,有助于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打好基础,并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空间。
当前国内外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政策仍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成为支持“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力量。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基调,保持流动性和利率处在合理水平,以形成有效的金融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核准程序,保证项目尽早开工、资金高效使用。通过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最终实现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市场活跃度、发挥稳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