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神舟十二号发射读秒 载人航天逐梦空间站

2021-06-17 09:16:27

 

来源:中国网科技

来源:北京商报

时隔近五年,又一艘神舟飞船要起航了。6月16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期间公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定于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神舟十二号也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我国航天事业再一次圆梦的同时,太空经济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空间站建设、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等项目的推进,以卫星导航为首的航天产业也正在加速商业化。

完成四项关键任务

神舟十二号是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三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3个月。

据了解,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这四项主要任务中,首先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关于两次出舱活动,则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方面,航天员要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此外,航天员还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据悉,本次航天员们的舱内活动空间已经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的110立方米,航天员们也可以从“站睡”升级到“躺睡”,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同时,智能技术也应用在中国空间站中,每位航天员都配备有一个手持终端,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从而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

进入“空间站时代”

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发布会上,季启明介绍,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今年4月,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点火起飞,至此,天和核心舱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并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审议批准开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并明确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近30年来,我国已实现了从步入太空到建立空间站的阶段,季启明透露,中国将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之后,空间站也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相关产业井喷

目前,中国的航天计划还瞄准了包括月球、火星在内的更多星体。去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已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而今年6月12日,国家航天局秘书长许洪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拟于2028年实现火星取样返回,2029年实现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进展,航天产业规模逐渐扩大,许多细分行业已经或正在实现商业化。其中,卫星产业迅速成熟,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更是融入到从民生、通信、金融到国防的各个领域,并与大数据、无人驾驶、5G等技术快速融合。

正在推动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的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我们的北斗产品应用场景包括人员安全防护、数据采集、海洋探测、智能施工等,比如北斗人员安全防护系统,已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部门得到应用,保障特殊场景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实景三维解决方案则在全域实景三维数据生产、数字乡村、智慧枢纽室内外融合建模等领域得到应用。”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4.36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96亿台。而预计到2025年,综合时空服务的总体产值预计达到8000亿-1万亿元规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