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社科院报告:全球人均负债3.75万美元,富国负债成新特点

2021-04-26 10:22:2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旗舰报告《中国金融报告2020: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学部委员李扬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部分杠杆率上升较快,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积累连在一起,强化了居民债务风险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这个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李扬表示,居民债务上升主要是房地产债务,是按揭贷款,而居民消费乃至短期消费贷款处在负增长区间。

社科院报告:全球人均负债3.75万美元,富国负债成新特点

富国负债成为全球债务新特点

报告显示,2008年~2020年,中国M2与GDP的比率由148.8%上升至215.2%,中国宏观杠杆率由141.2%上升至270.1%。

李扬表示,债务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一个“大敌”。统计显示,到2020年底,全球的债务总额超过281万亿美元,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355%。按照全球75亿人口来计算,人均负债3.75万美元。

李扬认为,目前全球债务问题的新特点是富国负债,而且负债越来越多。“富国负债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更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国家都是掌握着全球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于是,债务的发行与偿还是能用它自己印刷的钞票来归还债务,能用货币,能用债务来归还债务。”

李扬强调,由于是储备货币发行国负债,并且充分利用了储备货币发行权,本世纪以来大量货币进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

在居民部门杠杆率方面,李扬引用数据表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启动后,居民杠杆率水平本世纪以来持续上升,在2009年之后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表示,中国的债务积累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有一定区别,即我国公共部门债务占比达到60%左右,而全球的水平可能在30%~40%,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风险,如果债务积累模式不调整,仍然向公共部门集聚,政府部门可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建立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宏观杠杆率攀升将引发多重风险。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并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积累。那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呢?

对此报告建议,要建立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此前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干预(如隐性担保、刚性兑付、国有经济偏好等)扭曲了风险定价,使得杠杆资源(信贷资源)更多向公共部门配置,导致信贷资源的误配。

因此,当前有必要减少地方政府在信贷配置方面的干预,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这也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变革的重要方向。

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破产重组,让市场清理机制发挥“强制性”作用;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弱化扩张和赶超冲动,破除隐性担保和兜底幻觉;突出竞争中性,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偏好,让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获得金融信贷方面享有相对平等的待遇。

报告预计,2021年我国GDP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通货膨胀压力总体较小,宏观杠杆率将稳中有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围绕6.4~6.5的中枢水平呈现双向波动的格局。

报告建议,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加大刺激力度的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应保持定力,避免宏观杠杆率的过快攀升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

同时,把握好风险定价市场化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取消隐性担保,稳步推进风险定价的市场化。在这一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审慎应对与化解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爆发区域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