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选择科创板上市 隐藏着多大的意义?
蔚来小鹏和理想这三家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都已经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了市,而同样作为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威马,却选择了在国内的科创板上市,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威马将成为科创板的新能源车第一股,也将成为第一批登陆科创板的整车制造企业之一。
关于这个话题,特别是关于威马为什么要去科创板而不是外部市场,目前已经有很多分析,也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大家是否有尝试过询问这么三个犀利的问题:为什么在威马之前,科创板还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进驻?如果威马在科创板上市失败,会发生什么?威马的坚持,换来的是什么?
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家车企进驻科创板?
第一个问题非常尖锐,为何在威马前,尚未看到其他车企进驻科创板?难道是科创板的吸引力实在不足?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很典型的信息差谣言。首先,尽管大家都知道,科创板是在2018年首届上海进博会上正式对外宣布成立的,但科创板的真正开板时间,是在2019年6月13号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开幕仪式上,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点。
而如果我们查找2019年7-12月的新闻会发现一个事实,宣称打算进入科创板的企业前后有约10家,其中不乏一些巨头级别的传统车企。尽管我们并不清楚这前后超过10家宣称将进入科创板的车企,其实际进度到底如何,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根据网络公开消息,一家企业从申请进驻科创板到最终成功进驻,整个行政和审批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是科创板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对企业的审查进度会比其他国外股票市场更长一些。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家车企在科创板正式开板的19年6月就正式递交申请,最早也要到2021年初才能正式在科创板IPO。而从如今各车企的进度来看我们已经可以得知,威马登陆科创板的实际进度是多家车企中较快的一家,在新能源车领域同样也是如此。
再加上威马本身作为新能源车企及其高科技企业的本质,进一步加速了威马在相关审批流程的速度。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根据靠谱的资料显示,科创板在成立之初的整个审批流程是比较快的,大概半年左右就能搞定。但由于后来金融圈发生的一些事情,科创板的审批流程被延长至一年左右。
考虑到这个时间差,目前的我们才看到了上述现象,即在威马前,科创板尚无任何一家车企进驻。实际上应该换个表述方式,在威马之后,会有大量车企涌入科创板。根据我们现阶段收到的消息,目前吉利汽车距离科创板登陆也只剩临门一脚。而东风汽车在深交所创业板的上市进程,也大抵相近。但无论是吉利还是东风,它们都并不属于新能源车企,亦非高科技型企业。
如果威马冲击科创板失败会发生什么?
尽管就目前看来,威马成为科创板汽车第一股的地位值得乐观看待。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想问,万一威马冲击科创板失败,会发生什么呢?
让我们把视线先从威马和科创板身上挪开,去聊聊一家你很可能没听过的车企:Lucid。这是一家美国的造车新势力,是当前特斯拉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Lucid最近有两件大事,第一,它将在2021年2月25日在美股正式IPO,目前已经受到美国资本界的狂热追捧,第二,是Lucid官方发布消息,将认真考虑效仿特斯拉,以外资独资或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Lucid这家在国外名震一时,国内寂寂无闻的造车新势力,实际上背后有着浓重的中国资本的影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Lucid的大股东之一,分别是北京汽车、贾跃亭以及一家在中国大陆的公司。实际上Lucid这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关系还没那么单纯,我们查看了外网上关于Lucid的数据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Lucid这家在国内的宣传中号称特斯拉最强竞争对手的车企,在国外压根没交付过一台车!
然而就是这样的车企,居然也可以在纳斯达克IPO。所以,Lucid这个品牌,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中国车企的一个资本局?
更详细的证据显示,Lucid在纳斯达克的IPO,是通过SPAC上市的形式实现,这实际上相当于把国内的一些资金转移到国外去。国内的车企巨头们,借助Lucid这个国内无名的新势力企业,实现了在规避国内主板市场监管体系的前提下,变相的海外上市。
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结合2020年小鹏和理想在一个月时间里在美股的前后脚上市,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有点吓人的结论:如果这个时间节点还没有一家车企,特别是新能源车企选择在国内上市,选择在科创板上市,给其他车企吃下定心丸的话,未来只会有更多车企集体上演“资金出逃”,纷纷到海外上市。
在如今这种中美对抗的局势下,这已经不只是一两家企业的事了,如果上述这件事真的成真,那么对于我国整个新能源车产业,乃至对于整个国内汽车制造业,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重回国内的新势力头部企业们
正如上文所言,威马在科创板的登陆有着必然性,且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最近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传闻非常有趣:蔚来、理想和小鹏这三家纳斯达克上市的车企,可能将考虑回归国内,重新在港股挂牌进行二次IPO。
实际上这三家头部新势力企业的回归国内,固然有着地缘政治和资本稳定性上的考量,但更多地,他们的回归反映出了一个现象:我国的产业及市场,相比美国市场已经拥有了更大的吸引力。这也是这三家车企,或者说它们背后资本的必然选择。
尽管这三家目前的战略行为,已经被其背后的资本所彻底操控,它们也不再具备什么“产业报国”的初心。但和“去了又回来”的三家相比,威马一开始的战略眼光就显得更加长远。从一开始决定登陆科创板的不被理解,到如今种种迹象显示的大风向改变。威马成功地用它的战略眼光和战略稳定性,给所有国内的未上市车企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