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养老理财悄然“下架” 产品设计应完善养老功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个人养老金融需求上升和养老第三支柱的快速发展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重大发展机遇,特别去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扎堆布局养老理财产品市场。
近日有消息称,当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中不能含有“养老”二字。下一步,若发行含有“养老”字样的理财产品,必须获得监管部门认证。
银行养老理财悄然“下架”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去年以来,银行正在加快推进开发养老理财产品的步伐,尤其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以后纷纷扎堆布局养老理财产品市场。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季度,市场上共发行了养老型理财产品179款,其中有65款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除54款来自国有控股银行外,其他11款中有10款来自宁银理财、1款来自光大理财。发行数量上,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款。
记者走访发现,去年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领域——养老理财产品近日在销售端悄然“下架”。
在多个银行网点,对于养老理财产品,客户经理们却很少主动推介。在一家早已推出不少养老理财产品的国有银行网点,记者询问养老理财产品销售情况,客户经理随后表示“现在银行没有这种理财产品”。另一家银行人工客服答复称,目前银行仍有养老理财产品,不过产品名称已不再使用“养老”字样。
此外,记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在理财产品频道中进行检索,并没有发现有关“养老”关键词的理财产品。
产品设计应完善养老功能
“理财经理推荐的一款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是3年,业绩比较基准在4.6%~5.5%,除了收益率高点,与其他理财产品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一位买过银行养老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表示,尽管常去的几家银行都有提出养老理财产品,选择范围还比较多,“但产品几乎雷同,看不出养老体现在哪儿?”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分析,市场现有的养老型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下的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87.2%和94.0%,资产投向集中于高流动性、短期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缺乏竞争力,与现有普通理财产品的区分度不大,导致养老理财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
针对当前各类“养老”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曾公开指出,市场上所谓的一些养老金融产品,名字上冠以“养老”二字的金融产品、投资产品比较多,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养老的特征,都是一些短期的投资工具,与其他理财产品、基金投资没什么差别。
近日,有消息称,当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中不能含有“养老”二字。下一步,若发行含有“养老”字样的理财产品,必须获得监管部门认证。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对于养老金融改革发展,总的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现有业务规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另一方面是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
据《2020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若将银行理财子公司纳入养老金体系,成为养老体系的投资管理人,将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纳入养老基金投资范围,则打通了银行渠道、养老金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可以实现“一石三鸟”之效:一是通过银行渠道促进储蓄向第三支柱的转化,降低高储蓄率的同时提升第三支柱规模;二是将储蓄转化为直投资金,可极大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我国企业的负债率;三是可以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促进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