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洗牌加快 美特斯邦威遭遇“中年危机”
这两天,周杰伦“数据组”微博超话打榜超过蔡徐坤粉丝夺得榜首,刷屏整个网络。
追溯到15年前,现在这些自称“夕阳红”的粉丝正值青春年少,和周杰伦一起“不走寻常路,穿美特斯邦威”。15年过去了,周杰伦人气不减,他的“夕阳红”粉丝也被总结为“经济能力较为稳定”的群体,但当时一起穿的“美特斯邦威”却不见昔日的荣光。
7月25日,美特斯邦威母公司美邦服饰(002269。SZ)发布公告,公司第一期的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届满。当时平均3.13元/股的成交价,只剩下收盘的2.39元/股。
上半年亏损上亿 美邦服装业务连续3年亏损
此前,美邦服饰披露了2019年半年度业绩修正公告。
修正前,预计2019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0万元-5000万元;修正后,公司预计2019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亿元~1.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5311.44万元,实现由盈转亏。
对于业绩预告修正的原因,美邦服饰在公告中称,是由于2019年春夏季新品上市延期,未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使得营业收入下降超出预期。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2018年,美邦服饰实现了盈利,在此之前,已经连续几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具体而言,2016年~2018年,美邦服饰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5.18亿元、-3.21亿元、1268.86万元。
即便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但主营业务服装业为亏损。深交所也曾发下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主营业务是否具备持续能力等问题。
此外,美邦服饰的存货量也一直在业内靠前。2018年,美邦服饰存货金额为23.49亿元,占流动资产的52.95%。报告期内,该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为208.18天,而峰值2017年甚至在233天左右。
冠名奇葩说 还是躲不开“触网”失败
“没有人永远17岁,但永远有人17岁。”面对疲软的业绩,美邦服饰也曾努力过重新聚焦“新”的17岁的年轻人。
2014年,美特斯邦威以5000万拿下《奇葩说》的总冠名;2015年4月,美邦又在公司20周年庆上推出“有范”APP,将它定位为“都市运动型人的购物方式”,以之作为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产品;随后,“有范”APP又相继拿下《奇葩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冠名。连续三年的冠名,足以可见美邦对“有范”的巨大期待,据悉,美特斯邦威创始人周成建之子周邦威也深度参与“有范”运营。
但可惜的是,三年的合作并没有给美邦带来销售额的增长。美邦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62.85亿元,同比下降5%;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同比下降396%。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3.56%,实现净利润约3616万元,同比增长108.37%(出售子公司实现收益约5.5亿)。
2017年8月31日,美邦宣布“有范”APP下线,美邦“触网”的尝试告一段落。
美邦称由于新品延期上市,上半年亏损增大。那么新品的上市是否会在下半年的利润中体现出来?继“有范”之后,美邦服饰是否有新一步的“触网”计划?7月25日下午,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致电美邦服饰,但至截稿时暂无人回应。
行业洗牌加快
国内潮牌
有的削减门店 有的转型逆袭
“牌子,班尼路!”2006年,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黄渤这句台词让电影院中的观众捧腹大笑,也让众多消费者都认识班尼路这一“牌子”。
1981年,班尼路诞生于意大利。80年代进入中国香港,90年代进入内地,1996年被港股公司德永佳集团(00321,HK)收购。抓住了国内休闲服饰空白期的班尼路请来刘德华和王菲作为品牌代言人,一炮走红,成为黄渤口中的“牌子”。
然而,如今的班尼路也遇到跟美特斯邦威一样的“中年危机”。
根据近日德永佳发布的财报,2018~2019财年,德永佳收入82.1亿港元,同比减少3.76%。其中,班尼路这一品牌的年收入30.73亿港元,同比下滑6.1%。2015~2017年,班尼路的营收也并不稳定,也分别为32.6亿港元、31.44亿港元、32.74亿港元。
班尼路的门店数量也大不如前。跟随者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班尼路在2012年曾达到过4044家店的巅峰数量。而目前,班尼路全国门店只有1000多家。
“A+H”股上市的拉夏贝尔(603157,SH)5月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也显示,报告期净利润仅975.1万元,同比下跌94.4%。且与去年年报相比,在今年的3个月内,就关店1600余家,以减少“资源的无效投入”。
比起美邦、班尼路和拉夏贝尔,太平鸟(603877。SH)在“中年危机”的解决方案上似乎更胜一筹。美邦、班尼路是从聚焦年轻人开始发家,太平鸟则是从中老年品牌转型到时尚潮流品牌。转型之路堪称逆袭,且在去年2月首次登陆纽约时装周,得到消费者一众好评。
不过,东方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王骏飞在研报中提到,行业总体已经走出本轮调整“最艰难的时刻”,“虽然偏弱的零售环境对下半年终端消费仍会有所制约,但部分细分品类延续了不错的增长。”
国际快时尚
有的关闭网店 有的增速放缓
为何传统国潮品牌集体败走?
市场普遍认为,2010年前后,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大举进军中国,他们追求潮流的设计理念立马吸引了当下的年轻人。相较之下,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等品牌的设计就显得土气,自然难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但这两年,国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也频频遇挫。
2018年10月,英国高街服饰品牌零售商New Look宣布退出;2018年11月1号,TOPSHOP在天猫宣布关店,开启全店清仓。
巨头Zara和H&M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Zara母公司Inditex SA集团披露的2018财年前三季度初步业绩数据显示,2018年前9个月,该集团销售额增长持续放缓至3%,2017年同期这个数字为10%;H&M发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H&M集团2018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在2015年~2017年,这个数字分别为19%、6%和4%。
至于国际快时尚品牌的退出,国信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张峻豪对媒体表示,这些快时尚企业遇到渠道扩张的瓶颈,进一步扩张需要下沉市场的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面临管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等问题,部分的快时尚品牌,这几年产品没有进行升级,会面临一些网红品牌、本土传统品牌的夹击。“行业洗牌正在加快,这些海外品牌退出或者出售中国市场业务,也给本土龙头品牌带来更多的渠道议价能力与市场空间,未来行业集中度会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