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能源与金融有机融合 助推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在5月20日上海陆家嘴首期“能源+金融”讲坛暨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能源和金融的互动发展已提升到了更深层次,加强能源与金融有机融合,已经成为助推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手段。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季文冠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伴随着能源期货、期权等市场的蓬勃发展,能源市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具备了金融的属性,能源业务的做大做强也需要金融业的支撑,能源与金融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受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以及环保政策逐步升级等因素影响,我国近两年天然气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5%。在此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持续推进,在放松价格管制、第三方公平准入、运销分离,建立市场化交易中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上游主体单一、基础设施不足且互联互通不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存在差异、城市专营权使市场化难以传导至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仍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掣肘因素。
“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第三方准入,也涉及到价格改革和一系列政策工具的重构,尤其包括了市场设计这个因素,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国际能源署署长前高级顾问杨雷表示,“从欧美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和运作的成熟经验来看,金融必然要在天然气市场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副总经理金淑萍表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而金融和互联网科技与天然气等能源的有机融合将进一步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绿色金融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天然气产业建设,有利于增强天然气产业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数字化能源+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提升产业各环节效率,降低中间成本,增强天然气消费竞争力。同时,天然气资产的优质金融属性将有助于我国探索建立境内天然气期货交易体系,推动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褚玦海也指出,天然气是全球性的产品,从现货和远期交易来看,只有解决好平台搭建、资金清算、交易成本以及规则设置等问题,全球的交易者才能够在交易平台上顺畅地进行现货和远期交易。
经过两年时间的运营,2018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交易量已超过600亿立方米,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表示,作为国家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交易中心今后将开拓天然气衍生品交易,完善交易功能,扩大交易量,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然气基准价格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陆家嘴“能源+金融”系列讲坛由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推出,邀请国内外能源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高校等有关机构的主要领导和专家,就能源行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机会、金融服务能源行业的做法及相关政策、改革举措、宏观环境、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