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 标准体系将建立
日前,在南京举办的“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在国家层面实施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近30%
定位抓取机器人摆动机械臂,一张张玻璃薄片被电磁阀吸取后,准确无误地置入卡槽;残疾人安装上用意念控制的机械手,可以解决生活不便的难题;中国电科十四所自主研发的蜘蛛网反无人机雷达,可以实现对低慢小目标的360度无死角追踪……众多新奇的智能产品成了现场“吸睛”明星。
本届大会共有1953家企业参会参展,18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中国电科十四所工程师杨建军认为,人工智能让生活更便捷,生产更高效,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平均提效近三成
在展会上,高科技智能产品云集。造型迥异的多功能机器人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车间”解放了双手,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智能制造产品还能助力市民改善生活品质,为特殊群体解决实际需求……
本届展会展示面积约5万平方米,共分3个展馆,汇聚了众多令人“脑洞大开”的“黑科技”和“新奇炫酷”的智能产品,让人大饱眼福,直呼“过瘾”。在现场,参观者真切感受到了智能制造给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辛国斌表示,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在国家层面实施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近30%。
会上发布的 《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亿元;工信部2017年12月发布了 《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其中主营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已超过20家。
标准体系将建立
会上,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了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将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同时,会上发布的《2017—2018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3万台,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国家加快布局,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加快,机器人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营收、营利持续增长;江苏省重点开发区率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
产业生态待完善
没有一个产业可以“闭门造车”,智能制造更是如此。政、产、学、研各界正携手谋求技术共赢、标准统一。
今年80岁的中科院院士赵淳生研究了20多年超声电机,其研发成果服务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等“大国重器”。在他看来,这次智能制造大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的好产品、好经验;另一方面也在输出中国标准,努力打通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间的壁垒。
赵淳生院士关心的“标准”问题,在大会另一场论坛上得到了IEEE标准协会首席执行官康斯坦迪诺的“遥相呼应”,他给出了打通壁垒“手段”的建议——不仅要打通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智能系统要互联互通。
在本届大会上,“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项目”等一批智能制造重大项目现场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