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领域的头号网红 故宫的成功该怎么复制?
据报道,故宫博物院正在启动一场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展,将“打包”1000余件宫廷珍藏。同时,随着故宫南大库家具展厅的开放,紫禁城开放面积扩大到80%。
近年来,故宫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头号“网红”,绝不是偶然。与其它博物馆相比,故宫不仅有藏品数量与质量上的天然优势,更在营销、创新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极有特色的路子。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接地气。谈到博物馆,很多人的印象是高大上、曲高和寡,但故宫给人的感觉,是始终面向大众、回应公众需求:不断扩大开放面积,趁电视剧《延禧攻略》热播开放延禧宫;展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绝世珍宝,催生了“故宫跑”……此外,故宫还组织文物“出巡”外展、频频亮相《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综艺、开设文物医院向公众开放……可以说,公众想看什么,故宫就一直在努力去展示什么,这种主动态度,就值得其它博物馆好好学学。
其二,是敢创新。故宫文创无论是“脑洞大开”的新奇产品,还是让人拍案叫绝的推广文案,就是奔着“人无我有”去的。此外,故宫在大型博物馆中率先采取常态化限流、官方微博与网友活跃互动、推动更多珍宝网上3D展览……可以说,故宫的创新脚步从未停下。相比之下,一些博物馆人们去了一次两次就不想再去了,因为展品永远是哪几样。但故宫却是次次去都有新鲜感,也难怪不少铁粉“N刷”故宫也不觉得腻味,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显著意义。
其它博物馆应该怎么学故宫?曾有媒体报道,每年都有各地博物馆来北京学习“故宫经验”,但真正有成效的却不多。其实,“故宫经验”的精神内核,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际上,凭故宫的巨大名气和珍品数量,有没有那些创新,都不用担心缺少参观者;但故宫管理者并没有坐等游客上门,而是以顺应公众需求、积极创新的姿态,更加充分地释放故宫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博物馆还是怀着一种“你看或不看,我就在那儿”的被动态度向公众开放,我展出什么,公众就只能看什么,“以我为主”的高姿态,既有机制体制上的滞后,也有主动意识上的欠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归根结底,故宫的种种具体措施好学,但内里那份对历史负责、对公众负责的主动意识,才是促成一切改变的源头活水。这,恰是最应复制的故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