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机械化助力我国大豆产业突围

2018-10-15 09:54:00

 

来源:中国农机网

大豆曾经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对植物油脂和动物饲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大豆的需求也随之迅速提高。资料显示,中国大豆进口从1995年开始增加,2000年突然放大,从1999年的432万吨猛增到1042万吨,此后进口量一路攀升。事实上,中国大豆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四面楚歌、身陷困境”的危机。由于目前大豆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劳动需求量大、收益差,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豆的种植面积被其他农作物抢占。促进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而发展全程机械化,无疑是大豆产业突围的一个重要选择。

内蒙古莫旗:农机化为“大豆之乡”锦上添花

微风拂过,黑土地上的大豆茎叶随风摇曳,嫩绿的叶子下露出一串串饱满的豆荚。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奎勒河镇,上万亩大豆田内阡陌纵横,却看不到一个劳作的农人。“我们这里的大豆种植早就开始机械化了,以前全家出动种大豆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奎勒河镇富强村村支书张宝成告诉记者。

莫旗是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是较早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达斡尔族在19世纪中叶以后就开始在莫旗大面积种植大豆,已有百余年大豆种植历史。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地带,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大豆生长。近年来,莫旗的大豆种植现代化水平日渐提高,年产大豆超过7.5亿公斤,以县为单位大豆产量居中国之首,有“大豆之乡”的美誉。

张宝成还上初中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到田里帮忙种大豆。“小时候,我和父亲、家里的叔叔大爷,5个人排成一列播种,一天只能种7亩地。”张宝成回忆道。随着我国大中型农机具开始在农村普及使用,张宝成感受着农机化给家乡大豆种植带来的变化。从2000年到现在,随着先进农机的使用,当地的大豆种植经历了三次升级。张宝成介绍说,2000年,莫旗的大豆播种开始广泛使用小型农机。拖拉机牵引着小型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施肥、播种、填土等多道工序,一天能播种近50亩;2007年,张宝成家购入了四行精量播种机,每天的播种面积提升到150亩;2011年,张宝成联合4户村民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为村里的土地进行农机作业服务。随着入股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以往的农机满足不了大面积土地的播种需求,合作社引进了气吸式播种机,一天可以播种800亩。现代化的机耕生产吸引着更多农户参与,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00户,土地3.6万亩,年产大豆7000吨。

“合作社不仅是土地的联合,还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联合。”张宝成说,他们成立了农资经营公司,负责经销种子、化肥、农药,还成立了粮贸公司,进行大豆收购、加工、销售。

现在,在“大豆之乡”莫旗,除了能看到漫山遍野机械化种植的大豆田,还有在庄园中订单式种植的大豆。尼尔基镇西博荣村农民沃梅参加了莫旗的“豆地租”智慧农业项目,家里的大豆田被一位来自北京的消费者认领,在农业技术员指导下,她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种植大豆,消费者可通过视频观看大豆播种、田间管理等情况。

沃梅每天仔细照料着田间的大豆,9月下旬大豆收获后,她把大豆用真空包装发给了北京的消费者。她说,大豆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村里正围绕大豆产品打造农家游,希望下订单的消费者以后能亲自到大豆田里看看。

黑龙江伊春:机械化成就“黄豆大王”

时值秋季,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职工梁孝国种植的黄豆丰收已成定局,一家人难掩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笑声一直回荡在院子里。“以前我家是过年乐呵,现在是天天高兴,辛苦点但每年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家里人都高兴,这日子有奔头!”梁孝国喜不自禁。

再看他家的大院,俨然是一个农业机械展览大院:播种机3台,大中型拖拉机8台,联合收割机……梁孝国告诉记者,这些年他购买农业机械的投资已超过40万元。高投入也有高回报,“去年秋天,我们一次就卖给吉林的粮商300多麻袋黄豆,12万元货款顺利入账。”回忆起去年的好收成,梁孝国仍旧难掩兴奋。

梁孝国年纪不大,却已经是当地有名的“黄豆大王”。从1998年起,他就跟着父母种地。从最初种植几十亩黄豆,到如今他挑大梁承包种植1200亩黄豆,他和家人都尝到了机械化种植大豆的甜头。20多年种植大豆的经历让梁孝国感慨颇多,“当初种地面积小,机械少,费力不说,还挣不到钱,要是赶上旱涝灾害甚至赔钱,靠天吃饭是真难啊。现在种大豆,从播种到收获全都用机械,省时省力,效益还好。2010年,我开始流转周边的土地,为了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我又购买了联合收割机,实现了黄豆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如今可是土里拾金啊。”

有了全程机械化的助力,梁孝国种植大豆几乎成了“流水线”作业,翻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全是机器帮忙,收割速度和效益都提高了。忙完自己家田里的活儿,梁孝国还为周边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家住伊春市桦林沟的老董就是梁孝国的忠实客户。老董种了150亩大豆,从播种到收割全都交给附近的农机大户打理。“有了机械化作业,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但是一点也不耽误种地。”老董告诉记者,“大豆收割机在田里来来回回地跑,一垄垄黄豆被机器收得干干净净,比人工强百倍。我既省心又放心。”

农业机械将大豆种植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黑龙江,广袤的豆田中再也看不到多人挥镰收割的场景。丰收时节,移动的收割机成了田间跃动的音符,演奏出一曲曲丰收之歌,抒发勤劳农民内心的欢乐。

问及明年的打算,梁孝国脱口而出:“明年,我争取再多承包些土地多种些黄豆,我一定在黝黑的土地上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朝每年从土地中赚100万元的目标而努力。”

武汉江夏区:打造大豆机械化湖北样板

湖北省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大豆产区的代表省份。据统计,2017年,湖北省大豆种植面积约212.34万亩,较“十二五”期间年均播种面积增加41%,单产141.56公斤,总产30.06万吨。大豆产区相对集中,天门、钟祥、恩施、竹山、仙桃、竹溪、江夏、利川、沙洋、襄州等10个县(市)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60%以上。近年来,湖北省高蛋白大豆、双高大豆、鲜食大豆迅猛发展,2017年,湖北省种植高蛋白大豆152万亩,双高大豆30万亩,鲜食大豆30万亩。

湖北省大豆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得益于其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武汉市江夏区可以说是湖北省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过程的缩影。江夏区常年种植大豆约6万亩,有着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家家种黄豆,户户打豆腐”是该区早年大豆产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人工种植大豆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豆产业面临日益萎缩的局面。从2013年开始,江夏区农机部门从大豆的耕整地环节突破,逐步攻克了大豆机播、机收等关键环节,该区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成绩着实亮眼。

“大豆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省工省时节本增效明显,能有效降低大豆生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缓解当前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力保障大豆产业的稳定发展,推动大豆产业现代化进程。”江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启明表示,“据初步估算,在播种环节采用机械播种每亩可省工1个、节种1公斤,折合人工费约120元、种子费用约10元;在收获环节采用机械收割每亩可省工1.5个,折合人工费约180元。大豆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每亩地可节省人工费约300元,增产达10公斤以上。”

据刘启明介绍,江夏区在试点过程中做到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地完成机械生产作业,着重加强农机农艺相融合,使土水肥药种等资源投入实现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达到了保护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目的。“下一步,江夏区将进一步加大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力度,打造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省级示范样板,总结提炼集成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提出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为推进湖北全面全程机械化贡献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