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已进入第一阶段攻坚期 引导产业发展是关键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要开展万企万村帮扶行动。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目标,2016年至2018年要减少1.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综合诸多信息来看,旅游扶贫已进入第一阶段攻坚期,上谋下动,大考临近,如何取得足够成效,并为下一阶段打下较好基础,成为旅游扶贫重点区域的关键工作之一。
在业内专家看来,旅游扶贫中,政府资金有效地引导产业发展、社会资本的更多参与,以及扶贫带头人或帮扶团队发挥“转化器”功能,都是关键因素。
旅游扶贫进入攻坚阶段
行至年中,不少省份的旅游扶贫已有一些成效。四川省旅发委近期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642亿元,有效带动56个贫困县、952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带动4.2万户14.6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665元。
成效背后,也探索出一些旅游扶贫“打法”。比如四川泸州市古蔺县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红色旅游,将黄荆乡88户贫困户293人全部搬迁到景区集中安置,打造旅游度假小镇,让贫困户参与其中;西昌市安哈彝寨打造4A级景区,发展“彝家乐”,带动全镇农特产品销售5000余万元……
贵州省的做法是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和“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该省扶贫办的信息显示,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有2422个贫困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2万户,贫困人口107万人。2017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4.25%,旅游发展带动了29.9万贫困人口受益脱贫。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
对应目标期,地方也有相应行动。近期,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之前联合印发了《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公布了首批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名单。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山西将聚焦“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贫困地区,打造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2018年至2020年,每年建设100个左右旅游扶贫示范村,到2020年,300个左右旅游扶贫示范村基本建成完整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引导产业发展是关键
整体来看,目前旅游扶贫地区不少为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为旅游扶贫提供了一定基础。巅峰智业总裁助理、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馥馨认为,适合旅游扶贫的地区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比如好的山水景观,或者有历史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值得大家去旅游的基础元素。这些资源落至实处即要形成产业扶贫的思路,才有可能形成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这需要对扶贫乡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在于提供乡村旅游度假产品的差异化供给,带动新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尤其在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产业同构化较为明显的当下,更为紧要。这要求除了通过保护传统的村落景观、优质生态环境的梳理组合,形成乡村景区,打造观光型旅游产品,还需要基于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放大本土文化,形成保有当地文化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品。
规划、产品打造后,旅游扶贫链条的下一环就是精细化运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欠缺较好的运营管理,可能造成旅游扶贫区域较低的盈利能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甚至难以可持续发展,回归贫困状态。这其中的一个误区是,过多依赖旅游业,对原本的农业反而重视不够,农业与旅游业难以形成一个互促发展的完整体系。
在旅游扶贫的整个链条中,一定量的资金不可或缺,除了政府提供的资金,社会资本如何参与,是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刘馥馨看来,旅游扶贫中政府提供的资金,实际上起到的是一个引导资金的作用,但现在的引导资金多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更多用于引导产业发展,这是目前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她表示,政府的一部分资金应该去做产业的引导,而不仅仅是大量甚至过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些产业引导资金要跟企业的资金配合使用,政府先把一些产业要素或产业基础性的内容做好,企业看到有盈利空间才会进入。“前期让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是很难的,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刘馥馨说。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