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严禁打击整治四项非法活动 银行从业人员不得参与

2018-05-05 09:13:00

 

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

面对近一两年频频曝出的“裸贷”、“校园贷”、暴力催收等民间借贷问题,有关部门终于出重拳整顿。

5月4日,银保监会、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18〕10号),要求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多方施策、疏堵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对相关非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通知》明确了信贷原则,并对民间借贷提出四项禁止活动,具体来说:

在信贷原则上,《通知》强调,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民间借贷中,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资金,禁止吸收或变相吸收他人资金用于借贷。

四项严禁非法活动包括:

严厉打击利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资金发放民间贷款。

严厉打击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催收贷款。

严厉打击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再高利转贷。严厉打击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发放贷款行为。

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作为主要成员或实际控制人,开展有组织的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非法活动形势严峻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迅速,但以暴力催收为主要表现特征的非法活动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妨碍了正常金融活动的健康发展。《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资金健康有序流动,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频繁曝出的校园“裸贷”新闻令人震惊。

裸贷是指在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和裸体照片替代借条。“裸条”借贷值得关注——女大学生用裸照获得贷款,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2017年1月19日,甘肃定西警方抓获一名“裸条”放贷者,并以敲诈勒索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刑事拘留。

受“校园贷”、“裸贷”频频曝出,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乱象影响,2017年4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重点做好“校园贷”“现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明确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

随后,银监会下设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向各地下发《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及相关说明文件,要求将“现金贷”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

本次《通知》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要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多方施策、疏堵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资金健康有序流动,对相关非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明令禁止4项非法活动

《通知》在民间借贷的信贷原则、借贷资金来源、严禁非法活动、依法调查处理等方面予以明确。

《通知》强调,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

民间借贷中,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资金,禁止吸收或变相吸收他人资金用于借贷。民间借贷发生纠纷,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8号)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列出4项严禁从事的非法活动,直指当前民间借贷领域中存在的乱象:

1、严厉打击利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资金发放民间贷款。

2、严厉打击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催收贷款。

3、严厉打击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再高利转贷。严厉打击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发放贷款行为。

4、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作为主要成员或实际控制人,开展有组织的民间借贷。

与此同时,对于违反上述四项禁止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通知》也明确依法调查处理的方式:

(一)对利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资金发放民间贷款,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催收民间贷款,以及套取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再高利转贷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或涉嫌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应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将非法发放民间贷款活动的相关材料移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非法金融活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予以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严厉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从事民间借贷咨询等业务的中介机构,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