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简史》:把AI的历史说明白
当人工智能(AI)成为热词之时,一本《人工智能简史》把人工智能这个物种的家世渊源、名字由来、出身血脉、派系争斗、繁衍进化甚至基因变异等,梳理得清清楚楚。
尼克,乌镇智库理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留学美国,曾在哈佛和惠普工作。近几年往返中美之间,创业投资。对于《人工智能简史》的写作,尼克的想法很简单:“现在人工智能这么热,需要有本书把发展历史说明白。国内没什么像样的人工智能科普书。”
尼克自认够格写这样一本书,他的老师巴托和师兄萨顿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发明了“强化学习”算法。2016年,Alpha?Go战胜人类顶尖围棋手,让所属谷歌的DeepMind团队名声大噪,Al?phaGo的核心算法就是强化学习,这个团队创始成员里一半的人都是萨顿的学生。而巴托的老师霍兰德发明了“遗传算法”,是美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博士,他们这一支的师承源自冯诺依曼。尼克开玩笑说“我就是辈分高”。
近两三年,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和应用很快,虽然在技术上起引领作用的还是欧美国家,但其中的差距越来越小。尼克的《人工智能简史》几乎涵盖人工智能所有领域:人工智能起源、自动定理证明、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不过尼克强调在每个章节中,也只是挑选了一些典型的主线,并没能全部覆盖。
“历史素来有两种写法,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明显,尼克更趋向于前者。书中有算法原理,也有人与思想传承,更有各种技术派系明争暗斗。他在前言中这样写:“八卦的历史,读者自然喜欢,对作者也有好处,就像一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他的耶路撒冷总督那样:有争执,咱们政治家才派得上用场,如果他们停下来不打了,你就失业了。”
他说科普有一种写法,用一些貌似通俗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原理,但自己一直不大相信这种方法,无论作者是内行还是科普作家,“压根儿就没见过一本可以把量子力学解释清楚的科普书。即使简单如图灵机,也鲜有适当的普及读物。倒是那些讲历史和八卦的书引人入胜”。
“人工智能”这个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尼克做了详实的考证。目前普遍的说法是,这个词是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夏季研讨会(人工智能的起源事件)的召集者麦卡锡(JohnMcCarthy)想出来的,其实这是误读。麦卡锡晚年承认这个词最早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但记不清是谁了。后来英国数学家伍德华说他是AI一词的原创者,因为他1956年曾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与麦卡锡交流过。但麦卡锡在1955年就使用“人工智能”一词了。如今当事人大都已仙逝,此事恐成悬案。
从1956年开始,60多年浩荡中,这个新学科波峰波谷、向前发展,主线旁支交杂,尼克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书中时不时就有一位历史主角的轶事,这些轶事不孤立、不单薄,有形象比喻的,有以古喻今的,也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读这种“夹枪带棒”叙述点评就像在品一道道点心时,不知道下一口是不是甜中带酸。
对于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一直是这个物种产生后伴随的争论。“奇点临近”——2020年机器的智能达到人类智能,2045年机器智能会超过人的智能,这是让人工智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一个卖点,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恐慌与技术崇拜。这种争论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这一领域的两位元老“斯基”——明斯基和乔姆斯基。明斯基在2012年接受他的学生、预言家、奇点理论炮制者库兹韦尔的采访时说,他相信奇点的到来,可能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尼克对此没有评价,只是客观写道:“明斯基2016年1月24日在波士顿去世,据说为了等奇点,他老人家把自个儿冷冻了。”
对于普通公众,最关心的是人工智能能够做什么,至于技术本身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他在写技术流派发展时,一直在尽力理清各种关联,包括人物之间的学术传承、思想影响、生活影响。
例如,自图灵提出“机器与智能”起,就一直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必须用逻辑和符号系统,这一派看问题是自上向下的;还有一派认为通过仿造大脑就可以达到人工智能,这一派是自底向上的,他们认为如果能造一台机器,模拟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这台机器就有智能了。于是,尼克给前一派归类为“想啥来啥”,后一派称为“吃啥补啥”。两派争斗曾经你死我活,如今以谷歌大脑为代表的“吃啥补啥”派占了上风。
随着数据量的大增、移动终端等生态系统的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这几年无比迅猛,资本也随之大量聚集。回顾几十年人工智能几次大起大落,尼克发现每次高潮都是一个旧哲学思想的技术再包装,而每一次的衰败都是源自高潮时期的承诺不能兑现。
“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一些和人工智能毫无瓜葛的社会闲杂人员一夜之间都成了AI专家,拿到VC之后再想干啥。”尼克对此深有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