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央行论文:建议进一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分级等行为

2018-02-26 20:11:00

 

来源:澎湃新闻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资产证券化(ABS),究竟是分散了风险还是引致了市场的过度热情?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工作论文指出,银行和投资者的情绪及非理性行为可能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资本金要求是控制证券化市场过热的有效政策工具,文章同时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分级等行为,从而抑制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文章强调了在分析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系统脆弱性时,了解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影响方式的重要性。

这篇题为《银行乐观情绪、信息准确度及资产证券化》是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1号工作论文,旨在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探究过度乐观情绪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型中的作用,解释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非理性均衡及相关现象,对信贷迅速收紧的现象提出启示。央行工作论文发表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较低的利率、快速的房价增长以及持续走低的违约率,衍生了大量过度乐观的贷款发放。银行通过宽松的放贷方式,与部分客户构建牢固的“关系型借贷”,金融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史无前例的资产证券化,以追逐更高的利润,而投资者对ABS和CDOs的需求也迅猛增加。

央行的上述工作论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相关信息不敏感;银行的乐观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银行利润,但过于乐观则会导致信息的准确性大幅降低,从而对银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证券化所释放的流动性强化了银行的乐观情绪。此外,乐观情绪模糊了银行间证券化产品的质量差异,导致银行和投资者共同忽视信息的重要性,但更易诱发投资转移现象。

上述工作论文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释放额外流动性,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改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它导致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放大了恐慌的可能性,使银行更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和融资危机。

论文最后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流动性需求波动的动态监测,调控监管套利空间,注重特定方式(如证券分级)可能催生的市场非理性行为,并加强对监管套利空间的管制。因为微观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及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均有可能成为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脆弱性的传导渠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