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东鹏控股多计数亿元资产采购和存货数据有异常

2017-09-18 14:14:00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除营业收入中可能多计数亿元资产之外,库存商品、采购等项目中也有很大数值上的差异。

一年前的6月份,生产瓷砖和卫生陶瓷的东鹏控股成功完成私有化从港交所摘牌退市。一年后的今天,东鹏控股报送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在A股市场发行1.5亿股。

然而,对于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鹏控股”)提交的招股书,《红周刊》记者对比其中各项数据间关系,发现报告书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除营业收入中可能多计数亿元资产之外,库存商品、采购等项目中也有很大数值上的差异。

多计数亿资产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2014年至2017年1~3月),东鹏控股的营业收入是持续增长的。但是,《红周刊》记者将财务报表中各期相关数据进行重新测算和对比,发现东鹏控股有数亿元资产既没有收入作为基础,也没有获得相关债权的支撑,仅2016年就很可能高估了5.13亿元的应收款项。

招股书显示,东鹏控股2016年营业收入为52.26亿元,考虑17%增值税进项税额影响,含税营业收入达到61.14亿元。在一般的会计核算中,该金额的营业收入必然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及应收账款等债权与之对应。

可是,2016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达65.89亿元,比含税营业收入多出了4.75亿元。如果这个金额没有问题,则从财务勾稽关系看,必然会使得应收款项等债权出现减少,或是预收款项增加而提前收到现金流入。

可实际上,2016年东鹏控股应收账款为4.87亿元、应收票据1.51亿元,合计6.39亿元的应收款项余额相比上年同期合计5.56亿元余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0.82亿元。与此同时,2016年1.87亿元的预收款项还仅比2015年的1.43亿元增加了0.45亿元。综合核算后,可以看到东鹏控股有高达5.13亿元的债权增加及现金流入没有在营业收入中体现,难道是公司人为增加了资产?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公司的含税营业收入为48.37亿元,比同期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0.60亿元要少2.23亿元。从正常财务勾稽关系看,这将会出现应收账款等债权收回而减少,或者提前收钱而使得预收款项增加。

2015年,东鹏控股的应收款项有5.56亿元(应收账款3.96亿元、应收票据1.60亿元),相比2014年的应收款项4.81亿元合计,增加了0.75亿元。另外,预收款项1.43亿元相比2014年的预收款项1.19亿元也增加了0.23亿元。整体核算后可发现,公司存在2.75亿元的现金流入及债权增加金额并非由营业收入带来,而是凭空增加的。

与上述两年类似,2017年1~3月现金流与营收及负债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也是不匹配的。今年1~3月含税营业收入合计为10.31亿元,相比同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2.27亿元要少1.96亿元,在正常情况下,这必然存在相应金额的应收款项减少或者预收款项增加。可实际上,公司应收款项5.86亿元仅比上年年末的6.39亿元减少0.53亿元,预收款项2.95亿元比上年年末的1.87亿元大增1.08亿元。综合核算后,可以发现公司存在0.35亿元的现金流入没有得到相应的营业收入或债权减少与之匹配。

亿元存货差异

除了现金流方面出现问题外,东鹏控股在存货核算上也存在数额较大的异常。招股书披露,东鹏控股主要产品有瓷砖和洁具两大类,而在瓷砖中包括了釉砖与无釉砖两小类,洁具则包括卫生陶瓷和卫浴产品。《红周刊》记者根据招股书披露的相关产品数据重新测算了库存增减情况,发现记者所推算出的理论结果与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每年均存在数千万元的差异。

以2016年的存货情况(如附表)为例,瓷砖中的“有釉砖”产品通过自产、外协、外购的方式共取得了5666.55万平方米的可供销售数量,同时,这一年共销售了5495.10万平方米,比可供销售数量少了171.45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未销售部分商品将进入库存,使得存货增加相应金额。同样的道理,“无釉砖”产品在这年里通过自产、外协而取得了2903.54万平方米的可供销售数量,同期销售了3066.51万平方米,销售比可供销售数量多出162.97万平方米,这意味着该品种的库存会减少相应的金额。那么,这两种产品会使得存货出现多少金额的增减呢?

在招股书中,公司并未披露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但通过各产品总的营业成本及其销售数量仍可推算出平均单位成本。2016年“有釉砖”和“无釉砖”这两种瓷砖产品的营业成本合计是27.06亿元,而销量合计有8561.61万平方米,由此可推算出这两种产品合计平均单位成本大约是31.61元/每平米。

在此平均单位成本的基础上,考虑到2016年“有釉砖”产品库存增加了171.45万平方米,“无釉砖”产品库存减少了162.97万平方米的事实,可以推算出,2016年库存将因这两种产品数量变化增加268.04万元。

在另一类产品“洁具”中,“卫生陶瓷”产品2016年产量为141万件,销售了171万件,这意味这一年将消耗往年库存30万件,库存因此减少相应金额;同时,“卫浴产品”以自产、外协的方式取得了292万件,销售了261万件,有31万件未售产品将进入库存,使得存货增加相应金额。

由于“洁具”这类产品2016年营业成本合计数5.51亿元,结合“卫生陶瓷”当年销量171万件、“卫浴产品”销量261万件,可大概估算出两种产品合计平均单位成本为127.65元/件,进而我们可以推算出,洁具产品(卫生陶瓷、卫浴产品)将使存货增加127.65万元才对。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东鹏控股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前述两大类4种产品,其他产品的收入相对极小,可忽略不计。那么,把前述两类共4种产品的库存增加情况及其存货增减金额综合起来,可知2016年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应该只比上年末增加395.69万元才对。可奇怪的是,招股书中却显示2016年库存商品账面余额(即不考虑存货跌价准备)有74146.75万元,发出商品有1077.48万元,合计75224.23万元金额相比上年年末的82696.36万元,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7472.13万元。如此可发现,理论测算出的结果与招股书直接披露的数据之间相差了7599.78万元,即便我们考虑核算过程中的合理误差,也不应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吧!

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报告期内其他年份中,如2015年“有釉砖”产品的可供销售数量比当年的销量就少了29.73万平方米,“无釉砖”可供销售数量比当年的销量多了196.22万平方米。由于产销不完全相等,因此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得库存出现相应的增减。

而这两种瓷砖产品在2015年的主营业务成本合计20.73亿元,“有釉砖”产品销量3698.01万平方米,“无釉砖”产品销量2590.11万平方米,由此可知,两种产品平均单位营业成本是每平方米32.96元。而由此可推算出,“有釉砖”库存应减少980.11万元、“无釉砖”库存应增加6467.69万元。同理,通过产销差、库存增减、销量与营业成本,发现“洁具”类产品中的“卫生陶瓷”和“卫浴产品”的库存分别增加了644.69万元和2449.83万元。

把上述4种产品库存增减情况加总起来,可以发现理论上的2015年库存金额合计要比上年增加8582.10万元,这相比招股书披露的实际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合计金额增加额2167.80万元要多出6414.30万元。

此外,记者测算2017年1~3月数值,发现库存商品与发出商品合计增减金额与理论上测算出来的增减金额也相差了1917.61万元。

整体核算下来,在报告期内,公司仅库存商品余额就累计存在超过亿元的差异,如此大的金额差异已经不是“核算中的合理误差”所能解释的了!

采购数据不合理

在发现库存商品余额存在疑点之外,《红周刊》记者分析其采购数据时,发现该公司的采购数据竟然也有很大的疑点。

报告期内,东鹏控股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合计分别是4.30亿元、3.83亿元、4.86亿元和1.02亿元,占当年采购总额的16.78%、15.49%、15.01%和9.30%,由此推算出报告期内的采购总额分别为25.58亿元、24.72亿元、32.41亿元和10.96亿元。

2015年,在采购总额24.72亿元的基础上,考虑17%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影响,含税采购总额达到了28.92亿元,相比同期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的27.42亿元要多出1.50亿元,这意味着除了支付现金之外,公司还存在一定金额的经营性负债变化。

当年,东鹏控股存在10.98亿元的应付款项(1.25亿元应付票据和9.74亿元应付账款),相比2014年同期的8.64亿元增加了2.34亿元,与此同时,当年预付款项余额0.41亿元比上年的0.37亿元也多出了0.04亿元。综合考虑应付、预付款项的变化,可以发现公司在2015年有0.81亿元的新增负债未得到采购以及现金流量数据的支持。

同样的,2016年含税采购总额为37.91亿元,相比“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33.22亿元多出了4.69亿元。也就在这一年,公司的应付款项合计16.39亿元(应付账款11.63亿元、应付票据4.76亿元)比2015年末的应付款项10.98亿元增加了5.41亿元,与此同时,预付款项0.66亿元比上年的0.41亿元增加了0.25亿元。综合核算下来,当年存在0.47亿元的新增债务没有得到采购总额与现金流量金额的匹配。

更让人奇怪的是,2017年1~3月,出现的差异不但金额更大,而且与前两年的情况完全相反。在这三个月里,东鹏控股含税采购总额为12.82亿元,比同期的“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8.52亿元多出了4.30亿元。同时,应付款项余额减少了2.01亿元,预付款项余额增加了5.84万元。综合核算结果是,公司存在6.32亿元的含税采购总额不知用什么来支付的情况。

那么,与采购、负债增减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购置等资本支出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如何?根据招股书,报告期内主要资本性支出合计金额有4.10亿元、3.69亿元、4.90亿元和1.04亿元,和相应期间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3.48亿元、3.58亿元、5.47亿元、1.74亿元相比,前两年资本支出比现金流量多出0.62亿元、0.12亿元,而后面两个时间段,资本支出比现金流量少了0.57亿元、0.71亿元。

由此,2015年应该有0.12亿元的负债增加,2016年及2017年前三个月应使得负债减少0.57亿元和0.71亿元才对。而在前述采购相关分析中,采购使得2015年和2016年有0.81亿元、0.46亿元的负债减少而2017年前三个月有6.32亿元的负债增加。把资本支出与采购数据综合起来,发现2015年至2017年1~3月居然还有0.93亿元、0.11亿元和7.03亿元的差异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