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为何特别强调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部署推进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其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要点》规定,要实行环境保护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公开环境政策措施、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等信息,特别是要加大重污染天气等治理措施、进展、成效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工作,每年公布水质最好和最差的城市名单。持续推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统一平台,集中发布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依法公开重特大或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结论、环境影响和损失的评估结果等信息。
及时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管理保护目标以及河湖保护情况。
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围绕生态环保等重大建设项目,做好审批、核准、备案等结果公开,落实责任,着力推进实施过程信息公开。将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纳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据悉,这是国务院连续第6年发布《工作要点》。今年的工作要点有哪些亮点?政务公开工作的趋势有何变化?
政务公开不是做样子
政务公开各项文件,不是“一发了之”,而是通过年初以国办名义印发要点、年中逐项抓好落实、年底督查和第三方评估,推动做好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工作。例如,重点领域政务公开持续深化,解读回应工作更加精准主动。据统计,92%的国务院部门和87%的省级政府在出台政策时,解读材料可以在文件公布后3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不少地方政府和国务院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带头解读重要政策措施,当好“第一解读人”。特别是对于社会舆论热点事件、网络热点,各级政府的反应速度、灵敏度都明显提升。
以公开稳预期凝共识
政务公开,不仅仅是信息公开,还是在制度建设上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政务公开助力调结构,重点推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化解过剩产能、消费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等工作公开透明;以政务公开助力惠民生,重点推动扶贫和社会救助、环境保护、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公开工作。
充分预期发展风险
今年的《工作要点》提出一些重要领域的数据信息公开化。在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监管政策时,要通过征求意见、听证座谈、咨询协商等方式,扩大相关市场主体的参与度等。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肖卫兵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公开、解读、回应三位一体的理念,要求强调在公开的基础上,要做好解读,让群众听得懂、看得到,有获得感,而且要及时了解社会关切,主动准确作出回应。这表明公开工作不再是被动的公开,而是要主动出击,找准群众的需求点,提升公开效果。
此外,《工作要点》亦要求扩大公众参与度,要求以清单公开巩固简政放权的成果;要求提高信息公开的集中度等。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政务公开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在逐步拓展政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平台建设,增强平台思维,提升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获得感。
据了解,目前环保部正在着手修订《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