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整合七年之后 通钢“债转股”完成自我救赎
近几年经营状况不佳的通钢集团,终于选择通过“债转股”来完成自我救赎。
在全国钢铁煤炭去库存的背景下,2016年8月12日,通钢官网曾发布一条《通钢人响当当万众一心保卫通钢》的文章,称通钢党委决定广泛开展“挺身而出、挺住通钢、挺进十三五”主题教育活动,促减亏、保生存。
2月10日,这家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支持的吉林省最大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对其债转股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而作为通钢集团的母公司,首钢集团、吉林省通化市政府都对通钢债转股持支持态度。首钢集团日前召开专题会研究,提出通钢债转股必须做成,并明确表态:在通钢债转股工作上,首钢支持通钢债转股没有底线。
2010年被首钢整合重组的通钢,虽然在2011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累计实现利润1.65亿元。但是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之后,通钢表现则每况愈下。自2011年之后,该公司再没有实现盈利,现金流为负。作为重资产行业,持续的现金流压力和资产投入使得通钢之后只好借助外部输血维持日子,除股东注资外就是放大债务规模。
随着债务规模的变大,通钢集团面临着愈发高企的财务成本压力,才会在此时选择债转股。不过有北部湾产业基金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用市场。违约发生后,企业想要单方面推出债转股,很可能会让债券持有人不满。“如果债转股,资产将仍计算在债权人表内,还要消耗高额资本金,因此债权人对此并不积极”。
面对债务难题,在扭亏尚有难度的当下,实现人员的精简也在通钢的考虑选项当中。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通钢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三五”时期,通钢将继续精简整合组织机构,大幅度提高人均劳动效率。2020年,通钢在岗职工人数将由2015年的15458人缩减到8500人。钢铁主业人数由10623人缩减到7000人。
不过,在首钢通钢官网中,第一财经记者发现,通钢的内部结构中,职工代表相较于其他钢铁企业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其中在6席董事会中占据1席,而在6人监事会当中则占据3席。这也就意味着在涉及到通钢未来发展规划调整中,尤其是在牵涉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基层员工具有比较大的发言权,精简的效果尚有待观察。
事实上作为吉林省最大的工业企业,通钢一直以来被各方寄予较高的期待。然而自从12年前的改制开始,通钢就进入了发展历程中比较波折的一段时间。
2005年9月,通钢集团与民营的建龙集团签订合作重组协议,建龙集团进入通钢改制。然而四年多的整合步伐最终却在职工的激烈反对声浪下戛然而止。而随之同为国企背景的首钢集团在行政等多重因素的助推之下实现了对通钢集团的整合。
通钢被首钢的整合重组普遍被认为是上一轮全国钢企重组整合大戏中的一个重要桥段。当时,宝钢为了在广东湛江建设钢铁基地,最终整合了广东省一些钢铁企业,而武钢也试图在广西建钢铁基地,并陆续在云南和广西整合了昆钢和柳钢。在2010年,一幅幅火红的印有“首钢重组通钢是通钢人民的幸福”的标语悬挂在通钢集团厂区,成为当年钢铁行业整合大幕的最好注脚。
然而,大整合之后,中国钢铁业随即进入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市场低迷,亏损扩大,在2015年甚至出现行业全面亏损的局面;短期银行贷款持续攀升,债务危机导致倒闭暗潮正在涌动,曾经东北钢铁行业的宠儿东北特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那些有过无限风光的大公司同样举步维艰,在行业环境好转的2016年才稍微喘了口气。
针对上一轮钢铁行业的全国范围大整合,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曾反思到,现在回头去看,作为整合蓝本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得太散太乱,在一个整体规划下面,还有50多个小规划,太乱了,针对性也不强。
抛开全国范围内的因素,东北经济走到今天的困境,原因繁杂,像重工业比重过高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偏态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都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但观念以及体制机制落后于新时代的发展才是关键。而从事后来看,虽然建龙在当时整合通钢的过程中有失当的地方,但丧失国企光环在通钢员工心中却是最难接受的。
与之相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同样是面对国企体制转型的压力,萍钢集团和南昌钢铁集团却先后跳出“国企至上”的理念率先改制成为民营主体,进而在方大集团的资源整合之下,形成在中国钢铁行业版图上具有一定地位的方大钢铁集团,第一财经记者曾经走访过方大钢铁旗下的三家钢厂,降本增效、精细化管理等民企体制优势发挥得比较充分。而方大钢铁也在2015年钢铁行业“寒冬期”取得了行业内较为领先的经营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