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汽车后市场的三大“坑”与三趋势
一、关于汽车后市场
1、上门养车仍是部分车主所需的强需求。对于一线、准一线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对于广大车主来说养车很不便利,上门养车可以解决这一痛点。之所以有大批上门O2O倒下,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服务体系,没有将价值的本源找到。
2、越来越多的4S店,开始布局上门服务。贾纪平提到,上门服务并不是越来越少了,相反,而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4S店也开始重视上门服务,原因在于其开始注重有价值用户的消费体验,开始从用户需求出发。
3、4S店形成垄断的原因除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之外,还有主机厂的权益保护。据贾纪平分析称,车辆发生故障状况,一般有三类原因:1)整车本身自己有质量的缺陷;2)客户自身原因,不按时保养维修、检查、使用不当等;3)车辆在保养和维修过程当中,由于企业自己的产品质量控制的问题,导致的车辆发生故障。
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车辆出现故障自然而然想到上一家服务商,往往多数上一家服务商都是4S店。由于4S店受主机厂权益保护,4S店会想尽一切办法把故障责任推至是车主自身的使用习惯导致的,或者是在其他维修和保养店接受服务导致的,然后使用户不得不选择接受4S店服务。
4、未来后市场上门服务将会朝着服务体系标准化、服务透明化、服务可追踪等方向发展。
对于汽车后服务大部分用户没有决策能力
1、目前的市场现状是“Doitforme”模式。对于“Doitforme”,张俊阐释说道,产品与服务就放在店里,消费者要想消费必须直接到店里来,而这类模式没有解决用户的两个痛点:1)消费者根本没有决策能力;2)消费者对现在很多的服务商缺乏信任。
2、服务用户的核心是,能为用户提供何种价值与什么样的服务差异点。
3、后市场的“坑”及趋势:
三个“坑”:
第一,获客的成本极高,服务频率极低;
第二,服务端的供给市场供大于求,服务同质化严重;
第三,服务商在进行规模化扩张时遇到管理问题。
三点趋势:
第一,整个市场应该还在加速的洗牌过程中,整合、淘汰肯定会成为未来两三年的主流;
第二,服务升级是核心趋势,线上和线下将会深度融合去提升叫服务体验、服务效率,降低整体用户的交易成本。现在做一站式服务商,未来会向小而美、品牌化、垂直服务品类方面发展;
第三,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开始变化,很多正品的零部件平台开始崛起,后续车辆维修与诊断可能是分离的,这将促使车主DIY自助式的市场崛起。
二、关于车联网&车载智能硬件
车联网包含两个方面,车接入互联网、车和车之间联网
1、车与车联网,将会使汽车更加智能。现在车联网更多的是指通过云端联网之后可以将车载应用和数据更新,用户可以根据体验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更新查看地理数据、导航数据等信息。因为通过在线的更新,可以不断地将系统优化,硬件不断通过软件系统的更新和优化,车也会变得更加智能。
2、HUD(抬头显示人机交互)解决的是用户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安全。在车主驾驶过程中因为手机分心造车的车祸事故不在少数,马斌斌认为HUD产品正好可以解决用户在驾驶过程中遇到行车安全问题,让司机始终保持注视前方路况。对于汽车这样的运载工具来说,驾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随着智能车载硬件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车内场景应用将会更加丰富
1、未来随着4G、5G等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车内娱乐和办公等场景需求会愈加明显。
2、行车记录仪爆发的具体业态:
一方面,传统的行车记录仪都是小品牌的机器,原来品牌比较分散,自从像360、小米等大品牌以基于WiFi和手机连接为技术手段的行车记录仪受车主欢迎,品牌化会成为一种趋势;
另一方面,传统车载后视镜厂商制造后视镜朝着具有行车记录仪功能与倒车影像功能两方面的融合发展,而这类产品满足了用户的刚需。
3、未来几年内,自动驾驶技术和辅助驾驶技术等功能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行车记录仪上。蔡亮提到,后视镜在汽车出厂时就已经安装在车本身,若想做到智能,将智能系统算法怎么加到机器里,把前装后视镜做实用起来。据蔡亮透露,两年前车载智能后视镜等功能在一些机器里都有,但是当时还是纯粹实验性的东西,而当下这一功能得到了井喷式发展。将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与使用环境的成熟,行车记录仪、车载智能后视镜等智能硬件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车载智能语音识别系统
1、语音识别系统可以让驾驶与车辆变得更加智能化,通过语音控制车辆行为。
2、要想让用户认知车载智能系统安全的,需要做到设备前装车厂认证。何国涛具体介绍到,对于车载系统以及智能硬件的前装和后装,用户在乎的就是安全问题。要让用户觉得安全,就需要将设备做到前装。简单来说,在用户的认知中,车厂已经认证的东西,就是安全的。何国涛提到,相对来说后装市场很容易进去,如果要将智能语音系统装到后装车机和后视镜中,需要与他们上游产品端的芯片商合作,直接将语音识别系统装载到车机或者后视镜的芯片中。在芯片里不单有GPS、蓝牙,还有图象处理和语音识别,而这一市场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