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旻宸:除了共享单车,还有专业骑行
今年4月份以来,共享单车的快速扩张,已点燃骑行市场的热度,资本蜂拥而至,企业快速攻城略地。
目前,ofo已漂洋过海扩张至欧洲、北美地区,摩拜单车在国内四处切入一二线城市,本周即将到达第九个地区。而上海凤凰、700bike等自行车制造商也接连入局,此外一些专注骑行运动场景的创业公司也不断融资在共享单车市场里寻找商机。据公开资料整理,目前已有17家企业入局,共享单车市场可谓日趋热闹。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在120亿元~200亿元左右,共享单车的投放量和使用频率直接决定了市场空间。如果依靠于政府支持且利润率达到50%的话,约有60亿利润产生,最终体量将达到100亿元。
当各方将目光放至出行领域的共享单车发展时,以运动为目的的专业骑行领域似乎也处于爆发的前夕。
有钱有闲:着眼骑行行业消费升级
据市场调研机构NPD测算,我国骑行运动渗透率同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相比,尚有差距,且待开放骑行运动的运用场景众多,这意味着骑行市场仍有大量细分机会待发掘。
“中国专注骑行人群的绝对数量应不小,但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并不高,目前我们估计这个比例约为千分之八左右。”行者CEO蒋旻宸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到:“欧洲的骑行市场特别发达,有20%的覆盖率;北美近年来开始兴起这类项目,覆盖率为8%,目前我国专业骑行人数有1000多万,因此还有8—10倍的增长空间。”据了解,主打智能骑行的行者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骑行户外运动服务平台,团队打造了软件技术、行者品牌骑行智能硬件、赛事SAAS系统等版块,针对骑行群体的特点,完善运营,目前骑行生态初具规模。
近日,行者完成5000万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吴晓波“头头是道”,A轮投资方奥银湖杉资本和银杏谷资本继续跟投。着眼于新消费和新文化,吴晓波曾对媒体表示,在这一基础上,头头是道投项目时主要看两个基本点,“项目在用户经营方面和在数据挖掘及数据运营方面有没有新的办法,这是重要的创新点。”
在蒋旻宸看来,投资方对于骑行这个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的认同,成为了行者能吸引融资的关键之处。目前来看,行者的盈利模式也较为清晰。基于服务于骑行爱好者的一站式平台定位,行者通过提供保险服务、赛事信息、旅游服务、装备等等,利用平台方式赚取利润。
“按照人群的特质来分析这类人群主要的消费是三点,第一点是装备,装备消费是很大的,买车后进行改造或者购置装备,甚至要超过购买车本身的花费;第二点是骑游,不管是短途的旅游,还是出国游都逐渐慢慢成为骑行的主要消费需求。第三是骑行的赛事和保险,民间的赛事这几年越来越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每年按照400%—500%的速度增加,随着赛事增加以及人们参与户外骑行频次的增加,也会产生保险需求。”蒋旻宸对记者分析道。在他看来,上述三点是行者主要的变现方式,“不担心用户是否会消费,区别则在于用户愿不愿意花钱在行者上。我们统计下来,每个骑行爱好者在骑行上的花费约为4000元,这4000元如何能够尽量多的在行者上产生,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
“我们现在有500万用户,当拥有800万用户的时候,这些人平均每年消费4000元在骑行领域,我们希望有10%的消费是在行者上完成的,就是400元,那么到时候我们的营收会非常可观。”蒋旻宸对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专业骑行市场潜力巨大
共享单车着眼于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人们选择共享单车往往出于代步的目的,而骑行行业的受众则是骑行运动的爱好者,因此,骑行运动市场与共享单车市场并不会相互挤压。
“目前共享单车市场比较火,受资本市场的追捧,融资也比较容易,但是从我自身角度出发,专业骑行的市场恰好被大家所忽略,正处于爆发的前夕。”蒋旻宸表示。在他看来如果骑行的市场能被打开,其规模不会比共享单车的市场小。“虽然共享单车能够覆盖的人群规模更大,但是这类人群产生的消费比较有限,而专业骑行人群的消费需求更强,这也是我们没有计划进入共享单车市场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专业骑行的行业耕耘了很多年了,如果把自己擅长的运动自行车、专业骑行领域放弃,去做共享单车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其实未必能成功,我们也不是最先进入共享单车市场的人,没有十足把握做到行业第一。此外,共享单车目前也没有很明确的盈利模式,综合考虑下继续坚持做骑行是我们的方向。”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的骑行软件公司一样进入共享单车市场时,蒋旻宸如是说。
尽管如此,对于共享单车对推动骑行发展的作用,蒋旻宸颇为乐观。“随着共享单车市场的扩大,政府肯定会介入管理自行车道使用、自行车与助动车之间关系等领域上。随着共享单车用户的增多,这类人群的诉求也会被管理者考虑在内。骑行问题中,可能遇到的安全性问题肯定会推动政府规范化非机动车的管理。此外,很多人好几年没有骑过自行车了,如果有机会去体验,他会有可能会参与到骑行中,无论如何共享单车对于骑行而言是促进与催化的作用,会加快整个骑行行业的发展。”
对于当前所谓的资本寒冬,蒋旻宸坦陈自己对于企业如何生存、如何盈利有了更多的思考。“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根据现状不断进行调整,资本寒冬的概念是相对的,在冷的时候,企业是需要有造血能力,即便没有过多外部资金的支持,也可以活下来。而在热的时候,也需要审时度势进行扩张。”蒋旻宸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