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催生大量平台型公司 环保行业如何与资本共舞?
“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的生活垃圾治理能力49万吨,2020年达到104万吨,接近翻一番;新增污水日处理5000万立方米,改造4000万立方米,共9000多万立方米。仅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吕文斌在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环保市场红利的释放,环保行业资本市场也风起云涌,PPP、大并购、发展绿色金融等产业趋势更加明晰,产业正在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资本大潮席卷之下,环保企业是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成为业内的热点话题。
PPP模式催生大量平台型公司
行业由项目导向转变为资本导向,对细分领域中小企业带来影响,单体项目和第三方治理应有发展空间
“今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发布,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齐,加上PPP和第三方治理两大模式的落地,对环保产业影响很大。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介绍说,目前环保行业的热度已经升温,快速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但业内对这些政策和模式的消化还需要过程。
在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下,PPP模式被迅速推广,催生了不少平台型公司。有券商研究员曾表示,近年来,环保行业不少龙头上市公司,均在平台型公司建设方面着力颇多,这些企业无疑是PPP模式的最大受益者。
这其中,不仅碧水源、东方园林等民企大手笔拿项目,国企、央企更是进行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比如,去年北控水务签下四川、云南和广东等地4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今年上半年,也分别与湖南、陕西、广西、贵州、等多地签署战略合作及项目协议,进行业务布局。
同时,地方性平台公司也逐渐兴起,其中有代表性的为重庆水务、兴蓉集团、武汉水务等。然而,在这样的趋势下,不少业内人士也开始进行反思。
“PPP模式易打包,目前很多项目都以这一模式由大企业搭建平台拿下后,再进行分包。”杭州锦江集团总经理王元珞认为,这已成为趋势。
她认为,这样的打包模式给央企和国企带来的机会更多。而在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PPP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企业完全可以做好单个项目,不一定必须打包处理。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也认为,行业活跃本是好事,但平台型公司对细分领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以前细分领域企业,可以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而现在要通过平台才能获得项目。中小企业纷纷忙着“傍大款”,大大减少了在技术提升和专业化研究方面的投入。
“PPP模式影响下,行业由项目导向转变为资本导向。”马辉表示,但目前PPP模式涉及的金额很大,逐步落地性差,特别是落在打包平台下的每个单体项目上比较缓慢。
他建议,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更易落地。“市政领域的商务模式非常清晰,本来就是政府责任,只不过采取市场化手段,委托专业化的环境公司来治理,所以政府的付费义务非常明确,支付体系也比较健全,包括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他说。
虽然工业领域第三方治理的商务模式并不算成熟,全面推广尚不现实。但目前环境商会正在分步骤推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能源、化工等行业,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先行试点。
面对跨界者 民企如何突围?
大型国企央企携带资本进入环保行业,加剧竞争,企业应打通产业链寻求出路,海外并购应更注重实用性
近两年来,外行国企、央企进入环保行业,给不少环保企业带来冲击。特别是建筑类等企业携带大量资本,加剧了行业竞争。
据统计,今年10月,各大央企基建领域大数据陆续出炉。其中,中国铁建及其所属公司10月中标及签约38个项目总额加起来超过1000亿元。中国建筑收过34个大项目,订单总额近500亿元。中国电建持续发挥其行业优势,在风电、水电、路桥、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斩获了52个项目。而这些建筑巨鳄的订单中,有不少贡献归于环保项目。
今年年初,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以0.727元/立方米的单价,击败北控、碧水源等11家水务名企拿下“亚洲最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项目,更是引发业内关注。
“目前单体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垃圾焚烧项目中标价格从160元/吨一路降到18元/吨。”金铎介绍说。
一段时间内大量社会资源涌入环保行业,对行业产生了震动。环保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找到出路?
金铎建议,一方面,政府及时更新监管机制,行业内部人员应更加自律。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利用好国内外资源等方式突围。
近年来,瀚蓝环境通过收购创冠中国100%股权、收购成功环保、战略引入复星资本、“牵手”德国环保巨头瑞曼迪斯等方式,从专注固废领域的企业,扩张为涉及供水、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城市燃气供应等完整环境服务产业链的公司。
瀚蓝环境的扩张之路形式多样,不仅整合了国内资源,还通过海外并购获取了国外资源。而这也是目前“一带一路”政策下,环保企业进行海外布局的主要途径之一。
据了解,目前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重资产企业为代表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另一类凭借技术、管理和成本等优势获得海外项目订单,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
今年年中,光大国际以1.23亿欧元(约合8.98亿元人民币)收购波兰固废处理公司NOVAGO。这一收购的背后是光大国际全面布局国际化的战略。
“走出去是机遇,目前东南亚等地区基础环保设施建设在加快,海外市场需求大。”王元珞表示,但走出去“买技术”应更加理性,更多地考虑并购的技术能够在“一带一路”的市场中得到应用。
绿色金融 不能抓大弃小
应尊重金融市场规律,绿色债券可成为环保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但应注重绿色本质,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
今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
“政府通过市场化制度设计以及政策支持,有效扩大行业需求,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环保产业中。”环境商会执行会长、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表示,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支持绿色投资的强有力信号,将推动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然而,在大资本看好环保行业的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资本瓶颈。那么,资本方应如何设计出更符合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企业又该如何借绿色金融实现发展?
兴业经济研究公司绿色金融分析师汤维祺介绍说,发展绿色金融不仅需要政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配合,还要尊重金融市场的自身规律。制定绿色金融产品前,应先完善机制,把终端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政策对绿色产品的支持,通过自上而下的机制传导到整个产业链。
据了解,绿色金融最多见的是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虽然我国绿色债券起步比较晚,但是势头很好,发行量占全球40%。银河证券债券融资总部总监吕锦玉认为,把绿色债券作为环保企业未来融资的重要方式,可以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均推出了绿色债券产品。今年年初,兴业银行首期发行的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受到了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公司等投资人的追捧。
截至今年年中,浦发银行成功发行规模15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获得市场良好反响。今年7月8日,银河证券独家主承销的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绿色公司债券也成功簿记发行,成为全国首只由央企发行的绿色公司债券。
今年10月,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3+2年期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3亿元,成为国内首支非上市民营企业公开发行的绿色公司债。
“以前获得绿色金融的更多是央企与国企,希望今后绿色金融能够更加关注所支持的项目是否真正绿色,而不是仅仅受限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说。
对此,金铎也认为,绿色金融是利用金融手段把更多资金引入环保。金融机构在衡量环保企业时,应进行绿色评级,注重其是否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不能只看财务、业绩等数据。
浦发银行投资银行与大客户部绿色金融主管赵广志表示,对于环保领域的客户,他们没有资本金门槛,选择标准为企业是否具备专业能力和核心技术,更看重其成长性。
企业家说 多点爆发
近两年产业全方位、爆发式发展,以前企业发展以项目为导向,现在明显以资本为导向。比如,外行野蛮人进入、企业海外并购、行业内部重组等,都是资本导向。以前行业发展像河流慢慢流淌、向前推进,现在更像瀑布喷涌、气势磅礴。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
聚变
一方面,环保行业迎来更多外部体量大的竞争者,给产业带来变化。行业内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由小分子变为大分子;同时国内企业走出去,正在整合国外资源。另一方面,环保行业获得资本、人才等更多资源的聚集。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
高速发展
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推动产业高速发展。以垃圾焚烧行业为例,“十三五”期间将在政策的推动下释放巨大市场,新增垃圾焚烧量可能超过过去18年的总和。行业内不仅建项目,还将重运行;有实力的企业会加速发展,不达标企业则加速淘汰。
——杭州锦江集团总经理王元珞
跨界
今年以来,环保从业新主体越来越多。一方面,不同资源的导入,使行业更活跃,关注度更高,解决环境问题的力量更强大。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更激烈,外行野蛮人特别是建筑类央企的进入,使不少中小企业花更多精力“傍大款”,而不是专注于技术提升和专业化研究。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