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快递包装如何走上环保之路?快递行业又如何实现绿色化发展?

2016-11-30 10:35:00

 

来源:

一年一度的网购盛宴“双十一”落下帷幕,我们在享受网购带来的便利、电脑前争分夺秒抢购的刺激、以及拆快递的时候,是否想过海量的快递包装垃圾将如何处理?又曾想过这些快递包装垃圾将给环境带来多大压力吗?

网购狂欢的背后,是快递包装垃圾的泛滥。业内专家指出,除纸箱包装之外,胶带、气膜袋、塑料袋等包装物,大部分被当作垃圾处理,而这些包装物主要材料为聚氯乙烯,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如果焚烧,则会产生大量污染物。

快递包装如何走上环保之路,还面临哪些困难,快递行业又如何实现绿色化发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惊人的数据

随着11月11日零时钟声的敲响,2016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拉开了帷幕。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零点刚过52秒,天猫“双十一”交易额便超过10亿元。仅用6分58秒,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交易额就冲破了100亿元大关,其中无线交易额占比达到85%以上。而2015年达到此交易额用时为12分28秒,2014年用了37分钟。

截至11月12日零点,阿里巴巴实时数据显示,2016天猫“双十一”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超过去年“双十一”全天交易额912亿元,迈入“千亿时代”。

除交易额之外,阿里巴巴开场订单交易的创建达到每秒17.5万笔,打破去年14万笔的纪录。11日零时刚过一个小时,菜鸟网络已产生“双十一”物流订单超1.7亿单;截至14点33分36秒,菜鸟单日物流订单量超过4.67亿单,创历史新高。截至11日上午9点,9个小时内共计发货5532万件。

对阿里巴巴来说,这串数字可谓骄人。但这背后,也意味着将会产生包括包装箱、编织袋、塑料袋、胶带以及内部缓冲物等大量快递垃圾。

国家邮政局副局长王梅在日前举办的“2016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表示,随着网购和快递的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在二次包装和过度包装导致资源浪费,不环保和劣质的包装材料危害健康和环境,包装回收再利用缺乏标准规范等多个方面。

今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我国快递包装年耗材量惊人。仅2015年,快递业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个、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其中,仅胶带总长就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在某电商商品仓库,记者看到各种已经包装好的商品,众多工作人员正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忙着上货下货。“双十一这两天的出货量一天就达到5万多件,至少是平时的5倍”,一位仓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国家邮政局11月18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也就是11月11日至16日的6天时间里,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件11.2亿件,派送7.9亿件。从统计数据看,快递业务量峰值出现在11月11日,当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2.51亿件,同比增长52%,刷新了我国快递最高日处理量的纪录。

海量的快递包装垃圾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

包装耗材惊人,商家也无奈

据媒体报道,一袋1500毫升的洗衣液,包两层气泡袋,卷两圈胶带,加上气泡枕放入纸箱,再在纸箱上卷四圈胶带作井字形固定。包装袋、包装箱体积是所买东西的两三倍。

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你是一个经常网购的人,或许已经见怪不怪了。除衣服包装相对简单之外,无论是化妆品还是小家电,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为确保商品可以完好无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商家通常会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

“一般省内的包一层,省外的要包两层,易碎的东西甚至要包上四五层。不包结实的话,到客户那里,货就会摔烂。”一位化妆品卖家坦言,“卖家更多考虑的是货物的安全性,所以在包装上花费的心思和成本越来越多”。

她告诉记者,多层包装的成本其实很高,如果需要气膜袋或者气柱袋,一个包裹包装费就需要2~3元,而这些东西到了客户手里,留着也没什么用,也没人回收,通常当作垃圾扔掉。

过分包装一事,商家也略感无奈。这么做,既是为了防止快递运送过程中因野蛮装卸造成的商品损伤,也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商家的细心,获取用户好评。

记者随意打开几家网店,除了产品本身质量和邮寄快慢等问题外,留言最多的就是关于包装的评论:“店家很细心,包装很精美,点个赞”,“礼盒装,还有礼品袋,盒子两端有可缓冲的套子,所以邮寄完全没问题,质量也没得说”,“至于包装,书外面有一层塑封,再有一层牛皮纸的编织袋,书本没有损坏”……

卖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央视媒体曾曝光,沈阳某快递公司一间近千平米的库房中,3~4名装卸工将刚刚从大型运输车上卸下来的快递包裹倾倒在一条传送带上,约30名分拣员则分散站在传送带旁,不断地将传送带运来的包裹按照不同的地址抛入根据运送区域所划分的铁栅栏内。

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一个分拣员是将快递包裹从传送带上拿下来放入栅栏内的,他们采用“抛、扔、投”的方式来传送包裹,有的包裹甚至被甩出十几米的距离,即使微波炉、电饭煲这样的大家伙,分拣员也毫不客气。

初步估算,快件从出库到消费者手中至少要被摔5次,这也佐证了大多数商家的隐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据统计,有55.6%的消费者拿到快件后便将包装丢弃。而绿色包装虽能实现多方共赢,但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

首先,国家层面的标准缺失成为制约快递行业绿色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朱磊说,现行标准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以全生物降解快递袋为例,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因缺乏国家层面的标准,推广起来困难很多。

其次,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快递包装中需要大量消耗的胶带为例,目前大部分快递包裹使用的都是不可降解的胶带。据媒体调查报道,快递打包专用的普通胶带网上售价为27~29元/组,而同样规格的环保型牛皮纸胶带价格为80~90元/组,价格悬殊让很多商家望而却步。

再次,受限于时间、效率等原因,快递公司主动回收包装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方面,快递员以工作量计件算薪,本身车载货物就多,且投递有时间要求,往往缺乏时间和精力回收包装。另一方面,快递三轮车运能有限,如果用来放回收包装,就不够空间储存需派送的快递,再加上多数快递包裹由于过度使用胶带,消费者只能破损拆封,回收的价值也就丧失了。此外,也有不少消费者担忧,环保是好事,但包装回收再利用,卫生如何保证?

最后,消费者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北京市康庄东路某小区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小区的垃圾箱形同虚设,不论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很多人并不关心。王先生说的这种情形无独有偶。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罗岳平说,对于垃圾分类,居民普遍存在看客心态,一方面认为垃圾分类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又觉得事不关己,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垃圾分类难以成功,在实践上滞后拖延。

正如国家邮政局副局长王梅所言,绿色包装不单单是一个行业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无论邮政管理部门,还是快递企业,亦或是最终的消费者,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广泛支持,形成强大合力。

打通快递绿色化的“最后一公里”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就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国快递绿色物流开放发展的提案》,提出在新常态下应大力推进快递等绿色物流包装及回收利用。

骆沙鸣认为,当前电商环境下,快递包装量大且难以标准化,部分礼品、补品、化妆品等更有过度包装倾向,且多为一次性使用,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每年约有1600万吨包装废弃物,约7%是难以自然降解的。”

今年6月,在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网络携手32家物流合作伙伴共同启动“绿动计划”,承诺到2020年替换50%的包装材料,填充物改为100%可降解绿色材料。同时,通过使用新能源车辆、可回收材料,重复使用包装,建立包材回收体系等举措,争取实现行业总体碳排放减少362万吨,打造绿色产业链。“力争五年内推动一半以上包裹使用环保材料”,阿里巴巴高级副总裁兼菜鸟网络首席运营官童文红说。

今年8月,国家邮政局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快递绿色包装方案,弥补了此前快递行业环保监管的空白。

方案明确要求快递行业走绿色物流路线,提高快递包装领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装耗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还将通过加大培训力度、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包装。“十三五”期间,力争在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快递业包装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基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

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江明发在2016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表示,邮政快递业服务有三个点,即终点在民声,痛点在末端,契入点在绿色。在江明发看来,快递行业绿色化发展要从绿色包装、绿色投递、绿色通行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绿色包装方面。积极推广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新产品、新材料在行业中的应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环保填充物及可降解的物料辅料,减少收寄、分拣、封发、运输、投递等环节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积极推动电子运单在行业中的应用,促进无纸化寄递的广泛推广。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建立包装袋回收点,配合生产企业建立废旧包装回收设施,实现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

绿色投递方面。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降低末端投递车辆无效出行率,减少交通污染和拥堵压力。重点支持与绿色发展有关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物料辅料、建筑节能等项目在行业内开展试点。

绿色通行方面。鼓励和支持邮政及快递企业采用新能源汽车,实现统一配送、共同配送,促进运输车辆节能减排。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运输投递路线设计,提高运输效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