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单车落地 共享单车“野蛮生长”尚未饱和
共享单车的出现来势汹汹又恰逢其时。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摩拜单车不断升级、“开疆拓土”,ofo冲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启城市服务,小鸣、优拜、骑呗、小鹿、小蓝等玩家接连入局。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涌入也为刚刚起步的共享单车市场添了一把火,不足三个月投入到共享单车领域的资金已经超过5亿美元。
这个11月共享单车玩家们注定忙碌,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16日,摩拜单车在轻骑版上线3周后推出其经典款的升级版,在刹车、车筐、座椅等方面作出改善。17日,ofo举办发布会推出新一代小黄车ofo3.0,启动“城市大共享”计划。野兽骑行旗下品牌小蓝单车也在本月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于22日正式落地深圳。
“可以看到共享单车行业基本上是A轮的状态拿了C轮的钱,其实大家都处在很初始的状态,所以差距还不是很明显。我觉得明年的3月份才是决战期,基本上是前三甲的决战期,但是现在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野蛮初始期。”在近日小蓝单车的发布会上,小蓝单车CEO李刚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记者表示。
小蓝单车
城市拥堵为自行车“去边缘化”
“目前中国处于机动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已经感到很多城市的拥堵状况较为严重,后续应该怎样发展成为问题所在。”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吴洪洋教授在此前摩拜单车单车升级版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
在吴洪洋看来,城市越来越拥堵的原因在于机动车数量上涨太快,修路永远跟不上机动车上涨的速度。“以前一个车有150平米的面积,而现在不到40平米。我们花了很大的资金去修路,最后我们人均道路面基本是缓慢增长,而车均道路面积越来越小。”
随着大型城市规模的“与日俱增”,自行车这一曾经被边缘化的出行工具开始逐渐回归公众的视野。
以北京市为例,2015年《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自行车的交通分单率从80年代60%以上下降到12%左右。而自自行车出行比例开始下滑以来,2014年首次出现上升趋势,上升0.4个百分点。
另外,《报告》还显示公共客运分担出行量持续上升。随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持续快速增长、公交专用道里程增长及地面公交线路不断优化,公共客运分担出行量继续上升至48%,较2013年增长2个百分点,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网络在引导城市发展方面越来越显现出作用。
如此看来,公共交通+自行车的出行方式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选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覆盖率尚有提升空间,加上道路设计影响骑行体验,冬天天气寒冷等原因使得这一模式目前来看并不主流。
据吴洪洋介绍,近十年来政府在“公共自行车”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2015年底全国100多个城市有公共自行车,共计40万辆公共自行车。
纵观我国公共自行车走过十年历程,几乎没有完全成功的,要么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要么负责运营的企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而新近出现的共享单车尽管弥补了公共自行车在使用方面的种种弊端,但由于刚刚起步,使用状况还有待长期进行观察。
“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它的速度,目前上共享单车价地铁的模式还不是大家主流的选择,我们拿到摩拜运行的数据,发现摩拜的出行目前集中在休闲和偶尔的接驳上面,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鹏表示。
共享单车“野蛮生长”尚未饱和
由于共享单车市场刚刚起步,关于其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格局各方观点莫衷一是。唯一能够肯定的是,目前共享单车市场上的玩家各具特点,的确为消费者的绿色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摩拜单车注重科技,产品平行开发,迭代速度快;ofo则成本较低,便于迅速铺展开来,启动共享计划之后似乎更加贴近共享经济的本质。
然而随着共享单车市场的逐渐拥挤,关于道路承载能力以及共享单车市场是否饱和的疑问也就此出现。
“现在我们公共自行车,哪怕几家加在一起还是远远不够的状态,目前从数据上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由于结构性缺陷带来的需求。”王鹏表示。
小蓝单车COO孙冶认为目前进入共享单车市场时机恰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在你们身边是不是出门就有车骑,我觉得在没有到这一步的时候市场就不是饱和。当然有一天会有饱和,到那一天你进来就不对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到这一步。”
据了解,作为继ofo、摩拜之后,第三个落地的共享单车项目,小蓝单车未来计划以每15天进驻一个城市,每个城市投放3—5万辆自行车的速度,在年底之前覆盖4座城市,达到20万辆的投放总量。
从共享单车的业务模式来看,李刚认为盈利的关键点在于增速。“我觉得这时候看增速最重要,增速决定着一切,增速决定着商业模式。当增速可以超过200%,甚至超过300%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考虑挣钱的事情。因为翻几翻之后,这个体量就大了很多,这个时候就不要考虑。如果商业模式的年增速在100%以下,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要考虑挣钱,一定要考虑中长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