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票房持续下滑 中国电影市场仍处初级阶段
家住天河的吴先生周日下午提前3个小时在线上购票平台以39元/张的价格购买了《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票,临近开映半小时发现平台上该场次的票价已经减至29元/张。上周五首日上映、票房达7013.2万元的《我不是潘金莲》近日负面新闻缠身,昨日截至21时40分,票房为1869.40万元。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企业既发行影片又经营院线,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全产业发展”暴露出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不是潘金莲》票房
料难达预期
吴先生反映,电影开始放映时,大厅里只有中间几排被观众坐满,意识到购票平台应该是为“力挽狂澜”而降价吸引观众:“真没想到周末傍晚这种黄金时段人气还这么差。”
《我不是潘金莲》首日上映的票房达7013.2万元,令部分认为总票房能过5亿元的业内人士信心大增。但是,根据猫眼的数据,上周六该电影获得7578.4万元的票房,周日总票房仅为5664.9万元,本周一大幅度跌至2393.7万元,周二票房仅为2132.82万元,昨日截至21时40分,票房为1869.40万元。
“本来这种质量较好的影片票房走势应该是平稳、甚至是逆袭上扬的,然而从这几天的票房看,该片票房却大幅度跳水的,周日比上周六跌幅超20%,周一跌幅超过50%。”金逸珠江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认为,根据目前的走势来看,加上本周末又有多部大片来袭,该片总票房破5亿元目标已无可能,4亿元的票房还未必能保住。
分析:中国电影市场仍处初级阶段
近日《我不是潘金莲》的负面新闻频频出现,有媒体甚至质疑其票房作假,理由是从凌晨1点到5点场场爆满,冷门时段全部售空,热门时段反倒空着,而且热门时段边角的位置全部卖出,但中间却空着。
据了解,如今同天上映的影片很多,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业内人士都会对比影片的首日票房来对影片进行判断,所以很多票补的主要目的是“打造”第一天的高票房。谢世明表示,片方购买部分电影票赠送粉丝、做宣传活动很正常,但是过度购买就“过犹不及”,容易给普通观众造成假象,误导市场。而半夜场爆满实际上却没有观众就是做假票房的主要手段。据了解,有的电影造假手法极为低劣,比如某些影院的数据显示,凌晨场同个放映厅隔10分钟就能开映一场新的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率也为业内诟病。谢世明称,该片的全国排片率为40%左右,而华谊的院线排片率却接近90%,“一般来说,如果全国排片率为40%,自己的院线排片率为50%~60%还算可以理解,九成排片率确实太多了。”
谢世明认为,这与中国电影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有关,因为行业要发展、做大做强,需要有实力的综合大企业,“中国电影自2002年才开始院线制,2005年才走向正规化,企业出现很多组合。等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后,必然会逐渐规范。”
业内剖析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近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诸多问题陆续出现,票补、虚假票房、高排片率这样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企业的全产业链模式。谢世明称,内地大部分影视公司都有影院,或者同时有影院和电影票销售平台,存在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的问题:“在好莱坞,为了避免垄断,制片方就不能做影院。”
名词解释
“票补”是指片方向某些影院购买票房,以使影片获得更高的票房数字。
业内观点
票补不完全
是假票房
业内普遍认为,一部影片的票房虚高可能会误导影院经理提高该影片的排片率,同时又误导了消费者或者版权买家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票补有一根“金线”,即系统中每一张售票记录,都要对应一个真实顾客,因此可用这根金线来判断哪种行为是正常“票补”,哪种是“假票房”。举例说明,第三方推出的“9.9元看电影”是正常的票补行为,片方掏钱买自己的电影票请顾客看电影,只要真的有顾客来看了,就是正常的票补行为。该人士认为,票补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消费者“走进电影院”和“多次走进电影院”的成本降低,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观影需求”和“养成观影习惯”,其本质只是“广告”,如果没有票补,电影市场大盘恐会进一步萎缩。
业内质疑
一是质疑其票房注水。二是质疑其夸张的排片率。有业内人士认为,票房的大幅跳水令人怀疑片方花钱买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