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发展高水平社会事业 增进民生福祉
天津开发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民生领域投入,高水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化水平,扩大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发展成果。
一、建设教育现代化高端示范区
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和提升一批幼儿园、中小学,增加学位数量,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建成实验学校分校、时尚广场幼儿园等一批教育设施。构建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阶段有序衔接的均衡教育体系,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现社区早期教育全覆盖。研究推出高中免费入学,实行12年免费教育,探索免费机制向学前教育延伸。支持天津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利用海河教育园资源,开展“订单式”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改善社区教育设施,建立覆盖全区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到2020年,义务教育现代化完成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达到100%。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行目标管理,开展学校督导评估,实施绩效评价。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平台,创建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主体的新型开放式学校。扩大学校引进人才自主权,形成完善的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创新多元化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多种所有制、多种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的教育合作模式。研究以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委托管理方式激活公办学校活力。鼓励社会参与学校开放式办学,推进多元化办学机制,建设教育现代化样板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京津冀以及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融合教育模式和教育家办学实践。二、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以泰达医院和泰达心血管病医院两家骨干医院为业务指导,其他各级医疗机构协助,启动建设特色医疗联合体。推动泰达医院二期等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推动泰达医院、泰达心血管医院的骨科、血管外科、急救医学、神经科、耳鼻喉等学科创建全市领先的医学重点学科。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6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医师3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人。建成2-3个市级重点学科,诊疗技术达到天津市乃至全国先进水平。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无盲点。启动智慧社区医疗体系建设,通过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和“终身健康服务”的目标,最大限度提升就医就诊质量,提高居民医疗服务满意度。加强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充实社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夯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网底,完成开发区卫生防病中心改扩建工作,建立公共卫生综合防控体系和覆盖全区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加强医院传染病区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泰达医院建立专门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设施。稳步开展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信息监测与分析,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京津冀医疗领域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合作,吸引国内外社会力量承办的高水平优质医疗资源。推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支持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新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康复医院,创立心脏康复专科。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发展泰达文化。弘扬“开放、包容、创新”的泰达特色文化,促进泰达文化普及。开展泰达精神、泰达文化宣传,推进泰达CIS建设,提升泰达品牌影响力。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企业、文明学校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居民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启动城市文明指数第三方测评,推动文明城区建设。提升社区学院、泰达文化艺术中心和各层次培训机构水平,建设学习型城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泰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各园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统筹设施布局、均衡配置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发展各类文化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推动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公共体育场馆和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图书馆社区分馆和泰达时尚湖岸文创商业街区建设。建立志愿者驿站和服务管理网络系统。开展“2210”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泰达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电融合媒体的制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项目。到2020年,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8平方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跨界融合。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争取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广泰达数字图书馆服务,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各文化服务机构的软硬件资源,建设区域性统一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保护。大力发展三网融合、高清电视、互动电视等新业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提升文化产业能级。聚集创意产业、会展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演艺娱乐业、传媒业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综合实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培育开拓文化市场,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文化企业的公平竞争。积极扩大文化消费,争取国家“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加强京津冀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支持公益和商业演出,提高文化品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2020年,开发区文化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和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各10家,建成1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主体建设,探索建立开发区文化市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网络执法和监管,建立安全、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加强文化产品交易、文化知识产权和文化从业人员权益保护。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稳定扩大就业。完善就业促进体系,提高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完善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健全就业责任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接新建扩建大项目,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完善扶持政策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扶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新增就业25万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100%,职业技能培训超过8万人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鼓励专利技术、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投资性收入。健全分配机制,形成科学合理、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实体化和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多方联动调解机制作用,完善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的劳动关系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符合“一区十园”特点的各级工会组织网络,到2020年,建成10个职工服务中心,实现职工服务全覆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激励促进机制,健全“早预警、早发现、早规范、早处置、可推广”的劳动关系危机防控机制,探索建立“劳动关系发展促进中心”,不断完善“合力共治、和谐共赢”的区域劳动关系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为重点,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参保迈进。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年金制度。推行企业年金。完善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保障经办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到202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深化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泰达国际养老院发展机构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残疾人全面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升公寓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寓资源管理,强化重点项目对接,探索国有公寓差异化经营新模式,全面提升住宿需求保障能力。推动公寓公益性服务三级协调机制建设,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体系。全面落实公寓安全责任制,完善公寓安全评估体系和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公寓安全宣传、培训力度,确保公寓安全平稳运行。结合项目落地、公寓资源,根据需要建设相关园区蓝白领公寓。五、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促进人口合理增长。统筹人口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应“十三五”期间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以及产城深度融合、建设美丽文明宜居标志区的目标,积极促进区内,特别是东区常住人口持续增长,推动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力提升开发区教育、文化、居住、交通、商业配套水平以及生态、市容环境质量,建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宜居城区。完善和推进“积分入户”制度,鼓励符合条件人才落户。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政策,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人文关怀,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居民住宅租赁政策,改善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加强建设工地暂住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各建设工地公共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入地和流出地协作机制,推进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平等享受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实施优生促进工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推动人口均衡发展。提升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妇女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打造“妇女发展成就示范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提高儿童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完善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体系和有效保护机制。六、完善现代化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
构建社区现代治理格局。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功能互补。深化社区党建工作,强化居委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和业主组织,提升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项目资助等途径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社区群众自治,深入开展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和群众性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巩固发展东区各社区公共服务,拓展公共服务场所和项目,适时启动西区等其他园区社区公共服务工作。深化社区群众性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完善集社区管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完善人口房屋“两实”管理系统、网格数字社区系统、安全监控技防系统,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20%,各社区综合性服务用房全部达到600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