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中国选择性收紧货币政策 市场加息抑资产泡沫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中国转而“选择性收紧”货币政策,货币市场悄然加息抑制资产泡沫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收紧。入秋后,中国央行不仅让降准、降息的市场猜测落空,还在货币市场悄然完成了一轮“加息”。中国的基准利率--一年期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已经超过一年没有调整。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的松与紧之间无为而治:8月下旬以来,央行先后重启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推动货币市场资金成本走高:10月银行间7天期回购加权利率升至2.70%的逾一年半高位,高出8月近23个基点。
上周五,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提出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并且罕见地没有同时提到“稳增长”。
随着中国GDP增速连续3个季度站稳6.7%,PMI创出2014年7月以来新高,人民币贬值压力则在美国加息窗口前加大,货币政策重心正发生微妙变化:短期利率上升有助于抑制银子银行加杠杆投机,同时为人民汇率提供支撑。
“央行已开始选择性收紧,”澳新银行驻香港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表示,“央行不希望调整基准利率影响经济整体的资金成本,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紧缩,以防止泡沫,比如在流动性过多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他本周在报告中表示,增长达标已不成问题,政府将更多着眼于去产能和去杠杆。
“既有来自汇率的压力,又有去杠杆的要求,”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在谈到货币政策近期变化时说。曾经任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的明明表示,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未来一段时间存在压力,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显然是不能过松的。“央行的态度是十分明确,8月份以来每当长端利率有明显下行的时候,央行都会出手把它推回去。”
防止泡沫
尽管实体经济增长放缓,中国货币供应量仍保持着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广义货币(M2)与GDP之比已经处于210%的历史高位,杠杆水平不降反升。9月初,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杭州表示,中国总体杠杆率比较高,杠杆率一年增9个百分点太快,短期要稳杠杆就是将这一速度降下来。
明明对此分析称,央行不能直接控制资产价格,但央行最重要的工具是收益率曲线。曲线过平就会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造成资产泡沫。通过推升曲线短端的货币市场利率,加杠杆配置长期债券资产的获利空间将收窄。他并表示,央行考虑将表外理财将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也反应了去杠杆的需求。
中国货币网的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10月成交规模为38万亿元,比8月近60万亿元人民币的历史高位下跌36%,货币政策微调推动金融市场降杠杆效果初现。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中国未来将更多依靠新的短期流动性工具引导长期利率,因为将资金由短端引向长短,这些资金才有更大概率进入实体经济,支持增长。他同时预计,中国央行不会上调基准利率,因为那样做“信用作用过强。”明明也认为,货币政策的变化,不是大的方向,而是工具组合。他说:“肯定会保持稳健和中性,同时增强工具的灵活性。要压缩整个市场的杠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今年??底这两个月,外汇占款继续下降,央行降准的可能性也很低。”
风向标
中国央行已经宣布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从数量目标为主转向价格目标为主。这意味着以7天期回购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利率可能逐步取代存贷款基准利率,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新的风向标。在彭博近期的调查中,多数受访经济学家主张,中国未来主要通过以7天期回购利率为中枢的利率走廊引导市场。
中国央行没有回复彭博周三寻求置评的传真。针对近期市场7天期利率的走势,明明表示,前两周资金面紧张有季节性因素,最近两天7天回购利率已经回落,但周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由净投放转为了净回笼,说明央行还是不愿意流动性太泛滥。周三,7天期回购加权利率收于2.37%,而此前10月27日曾一度飙升至2.72%的高位。
明明认为,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2.25%的操作利率,就是目前利率走廊的实际下限。此前,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在工作论文中提出,央行稳定短期利率可能的上下限分别为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者目前仅为0.72%。明明表示,央行通过市场化方式的价格管控,对对资产价格高估起到纠偏作用,“市场对资本利得的过度追逐需要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