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发改委或将日光照射较少地区的太阳能补贴在2017年下调13%

2016-10-18 14:26:00

 

来源:

该来的总是会来。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巨子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最终遭遇了终极审判。

在经历两次重整方案被债券银行否决后,赛维还是难逃被法院强裁执行的命运。近日,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被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强制裁决执行。另外两家赛维旗下的公司光伏硅、高科技(新余)也已经被强裁。

法院民事裁定书显示,目前债务人资产评估价值为44.89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可供分配的资产总额为40.20亿元,在优先支付破产费用和共益债权12.86亿元以及优先清偿有财产担保债权17.80亿元、职工劳动債权0.94亿元、税款2.78亿元等优先债权后,普通债权清偿率为6.62%。

按照6.62%清偿率计算,债权银行对于高科技公司165亿元的债权,仅能拿到10.23亿元,亏损达到154.77亿元。再加上对于其他两家企业77亿元和28.3亿的债权,按光伏硅清偿率11.84%,高科技(新余)清偿率为3.4%,债权银行分别亏损67.88亿元、27.34亿元。合并下来,债权银行亏损将达到约250亿元。

法院强裁判决书的下达,意味着国开行、中行、招行、民生等12家银行270亿之巨的高额债权资金仅能收回零头,250亿巨额资金打水漂,已没有扭转之术。曾经一度跻身全球最大多晶硅片制造商的赛维LDK如今却沦为国内最大的企业破产重整案,令人唏嘘。

或许,赛维的陨落,与赛维董事长彭小峰的盲目大跃进式的扩张直接相关,也与全球光伏产业供需错配、产能过剩的产业大环境一脉相承,但一度被认为是朝阳产业、拥有各地方政府超强政策背书呵护的光伏行业,为何在短短几年内,却遭遇了从云端急剧跌落深谷的产业枯荣周期,曾经的无锡尚德、赛维LDK、超日太阳等标杆性光伏龙头,携带着地方政府的巨额补贴和银行输血债务,一起灰飞烟灭,这背后到底是谁之责任?

低清偿率致债权银行巨亏250亿

与无锡尚德两年多以前便已破产重整不同,赛维LDK的破产重整道路可以说经久未决。

早在去年11月17日,江西省新余中院便已裁准宣布,赛维集团旗下光伏硅、多晶硅、高科技、高科技(新余)四家公司实施破产重整。破产管理人由新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的破产清算组担任。

除了多晶硅走向破产清算外,其余三家公司重整方案于今年8月正式出炉,但在随后的第一轮表决中遭到多数债权银行的否决。9月初,破产管理人对三家公司重整方案进行微调,但仍遭到债权份额占比超过79%的债权人反对。

在经历两次重整方案被否后,赛维重整计划最终还是收到了法院的强裁通知,损失惨重的无疑是债权银行。资料显示,有12家银行共持有赛维集团破产重整公司债权合计271亿元。按涉及金额来看,国开行以72.56亿元债权占据大头,建行、农行、招行和民生银行持有债权均在30亿元以上,分别为47.29亿元、34.98亿元、36.24亿元和32.16亿元。中行持有债权达18.71亿元。

而相比无锡尚德的31.55%和*ST超日的20%的清偿率,赛维的清偿率只有6.62%,低的可怜,这也是多家债权银行对重整计划不满的最主要原因:270亿债务清偿率只有6.62%,意味着250亿债权将血本无归。

此外,债权银行对重整方案中的资产评估方法也颇为不满,并且认为其破产重整方案存在低估价值嫌疑。

据悉,赛维集团重整公司的评估选用了固定资产重置价值法,与破产清算采用的评估方法一样。第二次重整计划中,四家子公司资产估值76.52亿元,较初次估值下降45.34亿元,降幅达到37.2%。

而伴随上半年光伏行业回暖,赛维集团破产重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59亿,同比增长115%,现金毛利6.2亿元,因此,债权银行认为方案对破产重整公司存在价值低估。

但赛维LDK破产重整工作管理人则认为,资产评估总值涵盖了赛维LDK的整体资产,并考虑了企业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估值。

尽管对于重整方案存在诸多分歧,但法院强裁书的下达,似乎也意味着债权银行已经没有选择余地,认亏出局已经成了无奈路径。

赛维的“超速”车祸

作为昔日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制造商,彭小峰治下的赛维一度创造过年增速超过300%的成长“神话”,但或许也正是这种只追求速度而忽视行业发展周期规律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一场因高速失控撞向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之墙的人为车祸。

2007年赛维LDK纽交所上市伊始,其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47%,之后随着公司激进式扩张,其资产负债率也急剧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光伏行业景气度的急转直下,这对于高负债运行的赛维,无疑是釜底抽薪式的重创。

2011年多晶硅市场行情逐渐崩溃,赛维LDK公司运营链条开始走向崩盘,其当年三季报负债率首次达到了227%,但赛维却依然没有停止其高负债模式下的危险扩张。

更致命则的是其以短期融资为主、长期债务为辅的融资策略,随着不断到期的短期债压顶,高负债危险下导致融资无法继续,最终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崩盘。2012年资产负债率高居海外上市光伏企业榜首的赛维已经陷入四处融资偿还短期债券的窘境,这也成了压垮赛维LDK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2012年光伏行业电池组件价格和出货量相比金融危机以来有所回升,但由于赛维的高负债、高资金成本,只能以大幅低于同行毛利率的方式贱卖产品,偿还债务,导致越卖越亏。

2012年之后的赛维已经陷入借新还旧的债务循环续命的“假死”状态。除了依靠政府以及与债主谈判,公司几乎没有更多有效的办法,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由于公司严重亏损,投资者对公司信心降低,再融资也无法进行,公司缺血的状况持续,而且难以止血。

被“圈养”的光伏产业

赛维遭遇破产强裁导致债权银行250亿巨亏惨案,除了赛维管理层盲目扩张导致企业崩溃的主因之外,或许,地方政府为了自身考虑迁延不决,盲目“续命”赛维,不仅没能让赛维及时断臂止损,反而让地方和债权绑定其中,从而导致了如今250亿资金灰飞烟灭的多输结局。

前段时间,张维迎和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一度成了市场探讨的焦点话题,暂且不论双方论点孰是孰非,但中国光伏产业近10年来的剧烈震荡,却被普遍看做事产业政策指导下的一次失败试验。

尽管是朝阳产业,但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据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大头的背景下,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从需求端看,长期依然呈现慢速替代传统能源结构的态势,但10年前的多晶硅热潮,地方政府在盲目大干快上式的补贴和扶持政策,导致多晶硅产业爆炸式发展,产业链上游的硅炉硅片、中游的组件电池面板一窝蜂大发展,而下游光伏电站需求端则受电价改革影响进展缓慢,从而导致光伏产业链中上游阶段性极度产能过剩,诸如赛维等扩张过度的光伏企业在一轮原料产品过山车式的震荡中,沦为高债务“僵尸”。

以赛维为例,之所以无法像无锡尚德一样及时破产清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与拥有大量新兴产业企业的无锡不同,新余市可仰仗的税收大户仅有新余钢铁和赛维两家公司。2011年,近赛维一家上交税收就高达13.6亿元,成为新余市财政贡献第一大户。因此,如果赛维倒下,对于新余市地方财政和当地产业生态和就业状况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也正是基于这种“私心”考虑,才使得赛维走上了用债务绑定地方政府和银行的不归路,直至今日破产强裁,地方政府和债权银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数倍于当初及时破产重整。

而过度依赖地方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光伏企业,习惯性“被圈养”后,一旦遭遇产业周期性震荡,其抗风险能力也已大大削弱。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伴随上一轮光伏去产能的阵痛期结束,以及光伏电站并网政策的不断落实,尤其是“6.30”光伏电站抢装潮刺激,光伏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复苏小周期。

从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紧迫性,以及电改不断推进刺激光伏电站建设需求不断放量,国内光伏企业目前面临的供需环境相比前几年已经大幅改观,但如何摆脱“被圈养”,真正做到依据市场化竞争机制调节自身运营计划,或许是中国光伏企业摆脱大而不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近期有媒体报道显示,发改委可能将日光照射较少地区的太阳能补贴在2017年下调13%。而此前发改委对于2017年补贴削减幅度的预期为2%。

这种大幅下调补贴幅度的政策或许对于短期光伏企业的经营带来明显压力。但是对于光伏企业摆脱补贴依赖症,从而走出一条依靠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的优胜劣汰产业路径不啻为一个良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