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新政密集出台 高负债房企面临风险和考验
众所周知,本轮房价暴涨的根本在于货币潮遭遇资产荒,二者相遇后将楼市财富效应彻底放大。随着全国23个城市新政落下,以及未来可能更多城市加入此行列中来,相当多的房企将感受到寒流,尤其是那些善于在各地制造高价地的房企;负债率高企、营销去化能力有限的企业,未来的日子将最为难过。
此前在土地市场趋之若鹜的房企,如今恐怕会冷静下来。
来自中原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年内抢地最积极的50大房企合计拿地为10459亿元,合计建筑面积为14374万平方米,平均拿地成本为7276.2元/平方米。而在2015年同期,拿地平均成本只有4761元/平方米,也意味着企业拿地平均成本增加高达52.8%。
值得注意的是,有36家房企拿地超过百亿元,在2015年同期只有19家,抢地企业从国企到民企全面出现。
专家分析,楼市开启调控,多家企业面临压力,特别是在调控城市内拿地多的企业,很可能面临市场全面限价、限购的影响。50大城市拿地金额中有超过70%分布在调控城市中,如果这些城市调控政策继续重压,这将导致未来销售压力巨大。
而随着各地包括土地政策在内的新调控出台,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土地市场降温将是大概率事件。
“调控寒流来袭,感冒的将绝非少数企业。其中,上一轮高价拿地过多的企业,将首当其冲面临风险。”一位地产开发商表示,当初市场好的时候,他所供职的公司内部提出绝不拿“地王”,当时还被外界认为相对保守受到质疑。如今政策来袭,楼市上行趋势必然戛然而止,房价不可能持续走高,高地价将成为房企利润最大的杀手。
谁拿着烫手山芋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超过50%溢价率拿地成本的项目,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更加强烈,而一旦房价进入调整周期,很可能房企面临着巨大的销售难题。而拿了高价地越多的企业,其成本压力将越大,未来踏空楼市的风险也就越大。
例如,7月金地上海取得的高价地、8月融信拿的上海百亿元高价地,如果这些超级地块未来1-2年售价涨幅不到100%,入市的难度都非常大。
2016年一季度,虽然一二线城市火爆,但因为2015年开始的高价地频出,地价不断透支了房企利润。即便是一二线城市此前销售情况相对乐观,但过多的豪宅项目,也逐渐影响了房企的去化速度。随着调控的深入,豪宅项目将成为房企的包袱。
资料显示,2016年是全国高价地出现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全国已拍出211个高价地块,其中,一线城市2016年住宅土地楼面价同比2015年上涨了72.2%,二线城市涨幅更是达到了86.7%。
统计显示,在今年排名前五十的高价地中,可以发现万科、恒大、绿地、中海、招商蛇口等全国知名房企,同时,也有天津天房、北京承建等地方知名开发商;此外也有不少中等规模的地产公司。
高负债风险
此外,高负债房企也将面临风险和考验。
据同策机构数据,2016年上半年,上市房企总负债排行榜TOP企业的负债总额达84060亿元,总负债TOP 100前20房企的总负债为51181亿元,占全部上市房企总负债金额的六成,其中恒大是惟一负债金额超8000亿元的企业。此外,万科、绿地、万达、碧桂园、保利、华润、中海负债率都排名前十。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负债规模和负债率之外,房地产企业还需警惕盈利能力的下调。房企营收增加,但利润涨幅低于营收涨幅,房企利润率明显下调。2016年上半年,135家房企的净利润率只有8.15%,而即使在成交惨淡的2015年同期利润率也有10.1%。
可以预见,一方面高价地“专业户”将面临风险,高价地块后续若不能实现高溢价出售就意味着赔本,而高价地选择蛰伏同样会增加更多财富成本给企业带来负担;另一方面,高负债率企业也将受到考验。此外,营销去化能力一般,以及缺乏对市场预判的企业都将可能引发危机。北京商报记者 董家声/文
张彬/制表
调控城市土地出让减少5%
国庆过后,各地新政纷至沓来,全国土地市场上依旧表现稳定,并未出现成交快速涨跌。但整体看,最近几天各地土地成交依然处于高位:长沙、上海、成都出让的土地,溢价率均超过100%,表明调控政策短期抑制了市场成交恐慌,但房企的资金情况依然宽裕,高价地依然频繁出现。数据显示,“9·30”后全国已有23个城市出台调控政策,其中21个城市在过去的9个月合计土地出让金达到了1.29万亿元,同比2015年同期的7889亿元上涨幅度达到了63.3%,多个城市已经超过了过去年度总和。土地实际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3.098亿平方米,同比下调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