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央妈使尽浑身懈数 为何实体经济增长受到的提振作用却越来越差?

2016-07-27 17:15:00

 

来源:

尽管中国央行努力通过各种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宽裕,但实体经济增长受到的提振作用却越来越差。分析师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央行已经做了全部该做的,稳增长更需要财政政策发力。

光大证券固收分析师张旭、王海波等人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从2013 年开始中国M2增速一直维持在10%-15%之间,与此同时经济状况却处于持续冷却的进程中,GDP增速从2013年的7.8%下降到目前6.7%。

也就是说,现在想获得相同的经济增长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完成。

报告称,M2增长与GDP 增长的背离,既有可能被物价水平的变化所解释,又有可能是货币流动速率降低所导致。显然,当前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此M2/GDP快速增长的根源在于有效的货币流通速率下滑。

而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企业已陷入流动性陷阱。报告称,由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的回落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部分企业、特别是优质企业在获得增量资金后更倾向于持币观望。因此,这部分资金仅会造成M1的表观高速增长,而无法形成有效投资。

这正如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本月中的描述:货币供给再增加,也会被货币需求所吸收,投资也很难再增加,这可以叫做“企业的流动性陷阱”,中国现在就陷入了这种流动性陷阱。

光大报告还指出,部分企业还会通过购买理财产品等形式将资金返还金融市场,因此形成了央行提供的流动性最终回流的资金闭环,无法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投资。

除此之外,报告称尽管央行通过多种货币工具引导利率降低,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企业部门的带息债务余额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大量资金被用于企业的还本付息,并未转化为投资。

报告称,更为严重的是,利息负担上升最快的正是缺少信贷资金支持的两高一剩行业。

也就是说,优质企业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意愿较低;劣质企业受到利息消耗的困扰,投资能力较差。

报告认为,流动性陷阱令货币政策的效用很难得到良好发挥,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又较难解决利息消耗问题。因此,在M2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降低的大环境下,政策调控的重心需进一步向财政政策倾斜。

事实上,货币政策主要依靠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间接地调整总需求,期间需要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形成最终的作用。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钱更“值钱”。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盛松成在月中首发于《央行观察》的文章中也表示,货币政策有效而有限,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他称:

不仅要降低利率,还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降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扩大社会需求。比较而言,由于企业税费负担高于利息负担,降税效果好于降息。

而且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整体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