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金融 >

不良猛增 银监会拟全面风险管理

2016-07-10 11:09:00

 

来源:

市场失衡,如何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运行?

“中国银行业现在腹背受敌,银行业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只用了短短四年就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0增长;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此外,银行新增资产投放也面临资产荒问题。平安银行行长邵平7月7日的2016中国银行业论坛上如是表示。

而在同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至2016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两万亿,较年初新增2800多亿元,不良率达到2.15%。

迹象表明,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银行面临的风险正在逐步的暴露。在此背景下,7月6日,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莫衷一是的不良率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已发生巨变。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

利润增速放缓之下,银行的不良率一直在攀升。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中国银行业不良双升已持续18个季度,且目前仍未探底。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75%。“截至2016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这个分别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亿元,提高了0.16个百分点。”于学军给出了银行不良最新的数据。

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官方统计的是银行账面风险,由于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存在偏差,真实的不良率可能较高。波士顿咨询(BCG)研究报告指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将会迎来阵痛。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伴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兼并整合,预计未来三年坏账释放可能达到1-2万亿元。波士顿咨询合伙人何大勇认为,BCG估算的商业银行不良率将超过10%。

10%左右的不良率也获得了部分国内学者的认可。近日,在夸客金融信贷工场活动上,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张伟博士表示:2014年-2016年,银行关注类贷款的不良率都是在上升的,按照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止一季度末不良率是1.75%,而关注类贷款的不良率是4%。但实际上,真实的不良率比1.75%要高,不良率被低估。

“在之前的一次形势分析会上,有学者提供了一个测算银行不良率的新指标,用上市银行的PB比率来反推它的不良率。现在16家上市银行的PB比率大概是0.8%,相当于银行一块钱的净资产在市场上只卖八毛钱,银行资产在变卖过程中不像实物资产,会有一定的缩水,基本上可以按20%的比例来测算。当然不是说这20%就是不良率,还有一个反差、逾期的因素在里面,按照这种说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大概在10%左右。”张伟称,与此同时,来自地方的商业银行的代表反映在山东,东北,河南等省份,不良率还是很高的。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表明,虽然官方发布的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3%,但这只是个平均数。抛开平均数,来看不良贷款率最高的银行金融机构,情形更加使人警醒。因为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超过了3%,有2成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超过了5%。

如何遏制风险?

虽然对于不良率的测算,市场给出了并不一致的答案,但统一认为,不良率将持续攀升。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认为,2016年争取控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而不良率下降,这同样也是多数上市银行负责人的期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三季度上市银行资产、负债同比增长分别在9.5%和9.0% 左右,净利润同比增长1.5%左右,不良贷款率将小幅上升至1.9%左右。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表明,银行不良率见顶回落,大体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触底回升,实体经济基本面向好;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过剩产能得到实质化解,亏损面得到遏制;三是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得到恢复,银行不良贷款得到快速处置。从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企业杠杆率仍然高企,银行业不良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的时间还会比较长。

市场失衡,如何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运行?允许银行破产重组是守住系统性风险最后的底线。多位银行业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中国银行业自股改以来,尚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目前我国已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监管机构正完善银行破产制度,谨慎允许银行破产重组,并支持存款保险公司、大型金融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和有实力的产业集团参与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重整与收购,减少政府部门的压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虽然较巅峰时期有所下降,但总体水平目前仍高达175%,拨贷比则自2014年第一季度有数据以来持续上升,目前为3.06%。只要不良率不突破拨贷比这个“警戒线”,银行就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平稳吸收不良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还会有些上升,其风险也应该是可控的。

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显示,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较强。信用风险敏感性测试和情景压力测试结果均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以31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稳健。信用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700%的重度冲击下,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将从13.32%下降至9.5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下降4.06个百分点,中型商业银行下降3.26个百分点。对于7个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敞口,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冲击下,银行体系的整体资本充足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重度冲击下,资本充足率也不低于10.5%。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内部测试方式展开。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压力冲击下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仅2家中型商业银行在重度冲击下的流动性比例低于25%的监管要求。

虽然理论及压力测试都表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稳健。但是,央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要求,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为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银监会起草《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指引》,适时发布。

该《指引》旨在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不良资产风险暴露属于资产端风险,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治理架构、信息系统等是否完善以及精细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产端风险。《指引》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

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副总经理吕明远认为,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质量,风险偏好若较为激进,对于风险的容忍度较高,风险限额则越大,整体的风险管理策略较为宽松,那么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则会加大,不良资产的规模将会加速增长;反之,风险偏好若较为保守,风险容忍度较低,风险限额较小,整体的风险管理策略较为严谨,则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较低,不良资产的增速则会放缓。风险偏好受业务规模、业务类型、业务的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等因素影响,风险限额则以风险偏好为基准,根据业务的特征(包括交易对手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信用状况、产品的特性、集中度等)设定风险限额,这都将直接影响信贷资产的质量。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则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衡量和测试风险,预测银行在下一阶段的风险暴露大小,并实时进行风险管理,达到科学高效的管理信贷资产的风险的效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