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5k以上、上过大学的小白领也能算“中产”?你怎么看?
许多人不相信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有了11.9%的中产阶层,也有许多人不相信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以上、白领职业、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就能算中产阶层。但在中国和韩国,middleclass的中译和韩译都包括了“中等财产”的含义
2015年,吴老师因为两篇文章陷入了舆论的风波,一篇是《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另一篇则是《论屌丝》。认真看吴晓波频道的同学都应该知道,他是坚决的屌丝文化的抵制者和中产阶层的倡导者。
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都跟本国的中产阶层崛起有关系。而目前中国正在迎来这样一个时刻,中产阶层占据了消费的主力,他们更关注生活体验,愿意为品质买单。
但是,小巴其实一直很迷惑,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水准和社会地位可以称为“中产阶层”?吴老师说美国的技术创新是在20世纪20年代,而美国的中产阶层应该也是在那时候诞生的,也许有一定的参考性。
所以今天推荐的同读书目便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它在1951年出版后被誉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启迪之作”,迄今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描绘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美国的老式中产阶级伴随着农村的大面积减少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白领阶层。而这一过程也正在中国轰轰烈烈地上演着。
本周,跟随北京、杭州、济南、南宁、徐州、嘉峪关6地书友会同读《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近距离窥探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从而更清醒地洞察当下的处境。
近期,《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的译者周晓虹接受了都市快报记者戴维的采访,下面这篇文章由此整理而成,小巴看完才发现,原来我一直误读了中产阶级。
被误读的middleclass
中产阶级≠中等财产
高估“白领”的社会地位应该是现今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同样被误读的一个常见词汇便是中产阶级。
周晓虹在2005年分别出版了两本互为呼应的研究著作:《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和《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在后一本书中,他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五大城市3038户家庭做了电话调查,根据经济条件、职业分类、教育层次以及自我认同等主要指标的综合考察,得出中国五大城市中,中产阶层所占比例为11.9%。
这个还算保守的11.9%,仍然引起了广泛的质疑,许多人不相信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有了11.9%的中产阶层,也有许多人不相信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以上、白领职业、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就能算中产阶层。
于是,周晓虹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全球瞩目的同时,国人还是会对中国是否存在一个中产阶层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我觉得原因之一在于对英文middleclass的误读。”周晓虹说,在广泛使用英文的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新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两个术语的混用都很流行,中产阶级一词一般不会引起过多的歧义;但在中国和韩国,middleclass的中译和韩译都包括了“中等财产”的含义,自然会强化人们对“财产”多寡的过度重视,而忽视现代中产阶级或者说新中产阶级的职业特征。
其实,即使在美国,无论是中产阶级的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所以,米尔斯才会直截了当地说:“新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是中低层收入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