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运输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提供商踏歌智行获过亿人民币C1轮融资
无人运输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提供商踏歌智行获过亿人民币C1轮融资,由金沙基金领投,宝通科技跟投,势能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投入、市场推广和履单供应链。
由于国家政策、矿区用人难题等因素,近年国内矿区无人驾驶市场增速显著。据华泰证券研报《矿山智能驾驶或进入规模化落地期》,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模式(含前装后装改造、平台服务与运维)潜在市场空间或超百亿元,而对于运输运营模式市场,每年稳态情况下市场规模有望超 3000亿元。今年以来,国内矿区无人驾驶行业新增近20个项目落地。
市场竞争面前,踏歌智行的一重优势在于对“安全员下车”的突破。“行业里,所有痛点都指向这一点。”踏歌智行表示。在复杂的生产运营状态下全流程、7*24h去安全员、编组作业,这是踏歌智行对安全员下车常态化的定义。为实现这一点,踏歌智行选择的路径是全栈冗余,即在感知、定位、通讯等多方面采取安全冗余设计。这也就意味着,冗余范围内任一功能或设备的失灵,都有相应的替补力量。
“假设部分环节出现故障,它依然能够(靠全栈冗余)正常运作。”得益于此,踏歌智行在国内矿区无人驾驶领域首次实现常态化安全员下车,达到业内首次L4级无人驾驶。目前,踏歌智行已在多个核心矿区项目实现安全员下车落地,其他项目也处于陆续推进过程中。
竞争力的另一重来源在于价格。全栈多重冗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成本的翻倍,但由于车载智能控制硬件和软件算法自研,外购比例降低,踏歌智行得以将自动驾驶套件的成本保持在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空间内。
技术与价格优势的加持下,共同助推踏歌智行在市场层面的开拓。截至2022年,踏歌智行累计订单达10亿元,现已运营无人驾驶车辆超300台,以45.1%的市场占比居国内露天矿区无人驾驶市场首位。
相应地,增长的订单数量促使踏歌智行持续对产品进行优化。除车辆数增加、运营规模扩大外,这些订单让踏歌智行有更多机会面对如有色金属矿等复杂矿区的实况,基于此不断实施自研域控制器等硬件的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有着严苛标准的客户也在软件层面提出更高要求,智能调度平台不断迭代提升。例如,面对处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矿企客户国家电投集团,踏歌智行需要从管控全矿生产设备入手开发综合生产指挥平台,以满足客户集团层面的调度需求。
据悉,针对新能源无人矿车领域,踏歌智行也在进行布局。目前在华润水泥肇庆大排矿展开规模化部署,计划达成全矿的无人驾驶新能源矿车运输运营。此轮融资领投机构金沙基金,亦可提供氢能源、锂矿资源等战略资源支撑,帮助踏歌智行在新能源无人矿车领域创造优势;其海外铁矿资源也将为踏歌智行业务拓展形成助力。
此外,与国有上市整车厂商北方股份结为“一致行动人”,也让踏歌智行受益明显。考虑产业链价值分配、矿企全自营倾向等因素,踏歌智行没有局限于矿区土石方无人宽体车运输,同时钻研技术难度更大的无人矿卡。而与北方股份的合作,某种程度上正打通了连接无人矿卡与矿企的脉络。同时,北方股份也能够为踏歌智行提供更多车辆诊断信息等数据支持。
对于未来,踏歌智行的目光落在实现规模化全矿无人驾驶上。“这将是下一个十倍速的增长点。”踏歌智行表示。事实上,无论是选择啃矿卡改造这块“硬骨头”,还是推进新能源矿车落地,亦或是聚焦处于行业链顶端的矿企发力,都可以视作踏歌智行对这一目标的铺垫。
资方观点:
金沙基金合伙人马开茂表示:“矿区是最适宜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大批量落地的场景,潜在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在宏观层面,国家政策明确了矿区无人驾驶的落地节点,促进行业发展;从用户角度,无人驾驶切实解决了矿区作业高危、招人难和人力成本高等痛点。由此,我们认为矿区无人驾驶大规模落地拐点在即。踏歌智行是国内矿区无人驾驶的领军企业,已实现24小时无安全员常态运营。同时,踏歌智行以解决方案与运输运营为双轮驱动,服务众多头部客户,在拿单、验收、复购方面保持领先地位。目前,踏歌智行在新能源无人矿用车领域已作出卓有成效的技术探索,无人运输业务正在走向海外,其战略目标与沙钢集团的海外资源优势和氢能制储运加用技术、锂能资源优势相契合。相信通过此次强强联合,双方在国际业务拓展、新能源应用等方面相互赋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共同走向新的高峰。”
宝通科技董事长包志方表示:“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指引下,大型国有及民营矿企均在推进智慧矿山的建设,无人化全栈式输送成为各类矿山智能化的必要一环。我们相信随着智慧矿山建设渗透率的提升,到2025年市场空间将会扩大数十倍。基于对矿山无人输送的共同愿景,宝通科技与踏歌智行已并肩走过五年,从2017年第一笔投资到现在的第三笔投资,双方深度协作,采取国内与海外并举的策略,共同推进智慧矿山无人化输送全栈式服务。目前,双方合作的优势越来越突显,在团队、技术、运行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也逐渐显现。过去五年,我们见证了踏歌智行持续扩大其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未来,双方将继续推动技术方案的融合、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一如既往地携手前行。”